戚丽娟
摘 要:阅读的本质主要是读者跟随文字内容进行不断思考的整个过程,思维作为阅读的关键基础核心与重要主体。基于此,对思维的教育培养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内容。思维导图能够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思维品质,构建阅读知识体系,以此增强阅读复习效率。因此,本文对思维导图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语文;阅读复习
前言:新课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展开,思维提升发展属于之一。因此,要求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加以重视。不过,因为高三复习任务较重,需进行大量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轻易出现抵触情绪,思维与阅读能力普遍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对思维品质与能力的教育培养未能予以重视,无法使学生阅读知识构建成科学的网络体系,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无法找到准确方向,从而不能够综合运用,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高三阅读复习,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阅读能力与水平。
一、图文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重要起点,同样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通过直接、直观的图像对人们做出刺激,能够使抽象的理想思维奠定基础。教师可通过图文的形式,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做出科学展示,为高三学生创造不同的复习体验,不仅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构建阅读知识网络体系[1]。
例如,针对现代文也读复习,教师通常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做出复习,并配合高考历年真题以及模拟训练。如小说阅读复习阶段,第一个专题为概括内容要点。传统方式主要为教师安排学生一边阅读一遍进行段落标记,之后再文章大意做出基本了解,并作出分段同时对段落大意做出概括,之后对文章主题做出准确提炼。此种做法不仅存在枯燥的特点,同时是文章推敲变得繁琐与复杂,同阅读教学的标准严重不符。此种思维过程属于线性思维,同高中生思维特点与规律存在明显的不符。以此,应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从而对文章内涵做出充分挖掘。如高考文学类真题,对《锄》进行阅读时,教师可对学生做出科学准确引导,使其发现稳重存在的“双方矛盾”。并从“焦点、解决与实质和两难”等不同方面做出分析思考,对作为思想情感做出有效归纳。运用图中“双方矛盾”绘制分析思考,使学生能够对文章做出深入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主动做出分析思考,对文章重要主旨做出深刻感悟与领会,以此实现对也遇到思路的充分明确,增强阅读解题能力的效果。
二、个性绘制——建立学生的知识数据库
部分观点认为,思维导图对新知识的讲授更加适用,由于绘制思维导图阶段,学生思维能够与语文内容做出紧密联系,思维导图同课文知识内容彼此之间能够相得益彰。不过,思维导图对复习课同样适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存在明显生活与人文特点的重要学科,阅读复习教学阶段,知识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学生思维通常表现的较为混乱,此时教师需对学生做出科学正确大知道,對思维导图做出科学合理的应用,指导学生对零散知识点做出有效的联系,使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网络体系[2]。
针对初学者而言,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应做出正确示范,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强化训练,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思维得到完善。不过,全新学习方法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进行强化与深化。同时,若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与了解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任由学生自行发挥,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允许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做出设计。唯有学生充满兴趣,方可全身心投入至学习,并做出深刻学习与记忆。高三复习存在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以散文阅读复习为例,基于小说与诗歌等复习为基础,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得到培养,教师可对学生做出科学正确引导,对学习的知识做出详细划分绘制,构建散文阅读知识体系。如学生思维导图绘制为“房子式”结构,屋顶结构对应散文特点以及阅读路径,屋檐结构对应形与神,形下部位置的房间对应人物、事件与景物。基于此,学生可作出延伸与拓展,基于“情感、技巧与特点”等各不相同的方面做出展开,对散文做出系统、详细的归纳与总结,构建散文知识体系,从而对散文专题知识做出更加充分的学习与深刻的记忆。
结论:综上所述,高三语文阅读复习阶段,思维导图的科学合理应用,可将单个模块或主题内容做出有效整合。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达到融汇贯通,使知识点可以变得更加直观与系统,满足高中学生思维方式与特点,能够使学生认可与接受,使学生对也阅读知识点做出更加深刻的学习与记忆,以此增强阅读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静静.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8(10):21-22.
[2]何元宾.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教育,2017,38(1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