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材解读,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2019-09-10 05:07倪红艺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0期
关键词:等量等式本课

倪红艺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应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准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以教育智慧来正确解读教材。下面我将以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一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进行教材解读。

一、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整体解读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p45)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意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方程》一课,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那么“方程”这个名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方程。本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为了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实则低效的课堂,我们必须对教材有整体地解读。翻阅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方程,也是学生由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分别是,五年级下册“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整数、小数问题”和“解简单的方程,如3x-x=12”以及六年级上册“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百分数问题”,所以,本课内容是学生后面学习代数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教学至关重要。

2 .单元解读教材

从整体出发系统地解读教材也许会让教师把眼光放得长远,但同时很可能会脱离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去设计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领会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思考本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认识方程”单元的第三节,前两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前两节都是结合学生的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方程有关的概念。本课也为后两节的“解方程”和进一步体会等量关系“猜数游戏”做准备。

3.课时解读教材

认识方程,首先要认识等量关系。“方程”一课是通过引入字母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未知数,并用等式表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客观存在的等量关系,建立对方程的初步认识。教材从三个层次提供等量关系的现实情境,“天平”情境、“种子”情境和“倒水”情境,三个情境引出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利于帮助学生对等量关系积累思维经验,揭示方程的本质:方程是通过建立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来求未知数的数学模型。

对于方程,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到底是什么?为此,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并提供给学生三个问题:①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吗?②请写一个方程(可以用画图、列表格、写文字等方式)。③你还想了解方程的哪些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问题解答情况的反馈,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掌握方程的特点,理解方程本质的意义。②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③体验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建模思想。

二、吃透教材,读懂学生

解读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教材上内容转化为学生动态的、灵活的学习过程。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

1.关于方程的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是什么?

收集学生对三个问题的作答,反馈如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什么是方程,并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能写出一个方程。学生基本是想知道怎么解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与等量关系有什么关系,方程的应用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作答调查,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方程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尝试让学生自主根据对方程的理解去改写方程、编写方程等,逐步引领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模型。

2.根据学生的需要,该怎么教?

什么是方程?通过学生所写的方程,可以看出学生对方程的认知还停留在方程的外形,是粗浅的、表面的,从方程的外延特征到内涵意义的理解还是欠缺的。对于问题③的作答反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解方程,留到本课之后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和等量关系的关系,方程的应用等与学习方程的意义有关。学习方程的意义,除了学习方程结构模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经历和体验方程建模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改写错的方程、创编方程背后故事等活动,并围绕情境中未知数和等式去匹配方程,让学生经历对方程的建模过程,经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转变的深度学习过程。

【教学片段:】

1.回顾前测,理解意义。

师:那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尝试写方程,理解意义。

师:昨天同学们尝试写了方程,其中有几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10y=100,10=x+2,4y=2000, 3x+5=11,6m=12

师:你认为是方程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是,有未知数,而且还是一个等式。

师:刚才的发言中,你们都听到了哪两个关键词?

生:未知数和等式。

3.改写错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老师还收集了一些作品,它们是方程吗?如果不是,怎样改写成方程?课件出示:500-y×5,x+y=12,5=5, 12=y+2, 2x+1=9

师:看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具备什么条件?

生:未知数,等式

师:(小结)是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课堂上选择一些學生中共性的、典型的问题,作为上课的素材,激发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地、动态地深入学习,构建对方程的意义理解。

三、走出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方程的建模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意义,本环节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1. 从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抽象出方程。

课堂中,交流学生的先学作业,出示:

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所看到的方程。学生的记录情况有:①左边放10克砝码,右边放2克砝码和一个樱桃,天平平衡。②10克=2克+一个樱桃的质量。③10=2+x。……在展示完所有的记录情况后,请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记录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第③种。并让学生说说字母所表示的意思,为什么左右两边相等。

2.把方程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创编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

介绍学习单:把你要创编的方程写在横线上。然后可以用画图、列表格、写文字等方式,把这个方程的数学故事表示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方程背后的数学故事,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条件放到故事当中去,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生活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规范深入地认识方程的本质意义。这种编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方程建模的过程,也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转变的过程。

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使其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升华。把方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方程创编不同的意义的数学故事,这就是一个澄清意义的学习过程,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全面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课堂样态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等量等式本课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哈哈果熟了
找准等量关系巧列方程解决问题
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
智力冲关·奇怪的等式
一个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