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十九大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本人通过对粤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学校都存在着音乐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器材匮乏,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对落后等现象。研究表明,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落后,音乐教育教学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应试教育盛行,人们普遍认识不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致使音乐教育教学的长期异化或缺位;评价机制单一,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质量督查保障制度缺失。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改进政府投入机制、改善评价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农村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区域内经济、人员、资源的不同,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时代呼唤教育公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查取样的情况
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及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数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已经掌握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情况和部分被访教师的建议,拟定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进课堂情况调查问卷”。与此同时,我们运用“重复检验法”检测了该问卷,所得结果大致相同,问卷信度可以保证。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粤东地区132所小学和51所初中(含4所完中),邀请了141位教师参与本项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就学生音乐相关的知识技能,在一至九年级各抽取3个平行班,依照全面、准确的原则,选择学习节奏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每个年级共抽取135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
(二)调查采用的方法
本调查采用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1946 年由美国兰德公司创始实行。该方法是由企业组成一个专门的预测机构,其中包括若干专家和企业预测组织者,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对未来市场的意见或者判断,然后进行预测的方法。
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可以让专家们畅所欲言,没有心理负担和顾虑,所收集到的信息相对比较真实。德尔菲法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迅速被收集,研究者易于得出调查结论,所获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调查数据的分析
此次调研,回收135份问卷调查,其中有110份问卷显示,音乐课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有25份问卷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过改革。对这135份问卷的分析显示,大部分城市中的学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较为重视,基本设施完备,如图1所示,在城市的学校中,音乐专任教师和音乐器材的配备充足。但是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虽然也有开设音乐课,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图中显示农村的学校普遍缺乏音乐器材,只有少部分的学校有音乐专任教师。我们走访了几所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主观方面,师生们普遍认为,音乐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学习音乐只是在浪费时间。客观方面,这些学校处于最贫穷的地区,专任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十分薄弱,音乐器材嚴重匮乏,根本就没有能力和可能去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此次收回的 135份问卷调查中,其中100份是学生问卷,35份是教师问卷,如表所示,学生群体中,有80%的被测表示喜欢音乐但不喜欢目前的音乐课,对改革音乐教育的要求表示认同,但是对目前的改革现状尤其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现状不满意;教师群体中,只有40%的人对改革音乐教育的要求表示认同,他们对目前这种改革现状还比较满意,绝大部分的被测教师根本就不关心当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状况,他们觉得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认为音乐教育教学对教师及学生的当下生活与未来发展影响不大,不是至关重要的必需品。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群体对于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缺乏客观认识和理性诉求,他们只能感性地认识到音乐的价值,认为音乐可以宣泄情绪、抒发感情、放松身心、愉悦自我,从而喜欢音乐。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组织松散、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因此他们并不喜欢学校的音乐课。但对于音乐教育教学应该如何改革,他们没有任何想法,这样的认识,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普遍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及思维能力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对于学生音乐相关的知识技能调查,是在一至九年级每个年级各抽取3个平行班,依照全面、准确的原则,选择学习节奏较好、一般、较差的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年级135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
从表2看出,学生对各项内容的评价等级在小学时分别为 A、B、B、B等,经过小学时期的学习,各项内容的主观概率值都在3.3以上,则说明均提高到 A等水平。从总体上说有显著性变化。
具体而言:第4项对节奏感是否加强的认定程度变化最大,在小学时主观概率值为2.6190,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上升到3.0820,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节奏感比小学增强了两个档次;第1项对节奏感重要性的认识,其主观概率值为3.1428,学习后上升到3.8090,有显著差异,虽然评价等级没有改变,说明学生在小学时就很重视节奏学习,进初中以后又有显著提高。
在学生喜欢的音乐种类中,流行音乐以70%的比重独占鳌头,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分别占15%和10%的比例,所占比例最小的是少儿歌曲。受网络和多媒体影响,少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思想发育普遍出现“早熟”现象,他们觉得少儿歌曲有些“幼稚”,属于成年人的困惑和孤单倒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流行音乐通常结构旋律简单,曲风多样,给人轻快时尚的感觉,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普遍喜爱。音乐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兴趣,以教材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将一些合适的流行音乐素材适度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雅俗共赏的审美能力,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乐器是音乐表现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高效音乐教学的实体媒介,它能够让学生直观而立体地感受、体验并领悟到音乐的内涵。调查数据表明如图2,粤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系统学过乐器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只有4%;高達75.5%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学校乐器器材严重匮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三、音乐教学改革的现状
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在粤东地区的不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粤东地区是指广东省的东部地区,主要包括汕尾市,揭阳市,汕头市,潮州市四个地级市。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粤东地区城里的学校,音乐专任教师师资力量,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学校的音乐教学需求,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甚至有些学校一位教师同时担负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像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学科,通常被视为“副科”,多数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导致学生学到的只是音乐方面最浅显的知识和技能。调查表明,近几年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都是通过特岗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本身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很多人专业也对口,但因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导致一个老师不得不担任几门学科的教学,根本就做不到术业有专攻。为了教学的需要,他们不得不临时从书本上学习新的学科知识,这难免会出现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现象,很难真正掌握学科的核心内涵及专业素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音乐乐器稀缺
乐器是音乐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具,培养一个人对音乐的认识,乐器应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通过聆听乐器的发音,进而感知其音色、音调,了解其历史沿革,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但是目前农村学校的学生接触乐器的机会渺茫,他们对于许多乐器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从未见过实物,也没听过真正的发音,更不知道如何使用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乐器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就只是一种工具,是没有灵魂的,真正深谙音乐内涵的人都懂得,乐器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和心声。在粤东地区的一些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只体现在课程表上,让学生们知道有音乐这门学科,并没有带孩子们去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更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音乐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本不会花费心思引导学生去探究音乐的内涵与本质。一味地向孩子们灌输音乐课程的简单理念和认识,至于这门课程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几乎都不会涉及,这就是许多农村学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错误理解和真实表达。
(三)师生思想认识落后
在农村地区,提起音乐,很多人都会觉得就是唱唱歌、找找节奏、学学发声、打打拍子,其实,音乐最主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都不把音乐这门课程当回事,一直把它当作一门副科对待,甚至有些老师以其他课程重要为由,直接挤占音乐课的上课时间。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觉得音乐学科很重要,但最终仍敌不过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师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观念。在农村学校,音乐课只是一门副科的观念在老师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是时候改变轻视音乐学科的错误观念了,如若不然,定会扼杀很多孩子的音乐梦想,埋没众多音乐天才,而且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体艺类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及未来生活幸福程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少一线音乐教师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严重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及情感世界,使得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失去兴趣。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音乐应该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逻辑思维和认知的过程。《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内心体验,一种由音乐审美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符合音乐审美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节音乐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学目标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经验、获得情感升华、获得知识和能力。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而言,其教育效果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塑造人格,并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因此,音乐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撼、顿悟等情感层面,使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建议与策略
此次关于粤东地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表明,城里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效果不错,专任音乐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充足的音乐乐器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求。但是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状况就相对较差,专任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十分薄弱,音乐乐器严重匮乏,师生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没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
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依然不够,满足不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村地区音乐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音乐乐器严重匮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投入,而且必须有针对性地向农村义务教育适度倾斜。首先要扩大对音乐专任教师的招聘比例,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只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才真正懂得音乐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只有他们才能带领孩子们了解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领略到音乐的精髓。
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的同时,有些城里的学校却存在着教师严重超编的现象,因此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教育扶贫机制,出台相关政策,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定期轮流到农村学校支教;也可采用城里学校与农村学校结为对口帮扶学校的形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让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尽量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配备基本的音乐乐器,同时也可以配发一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某些音乐乐器的音色及相关知识。可以尝试建立“流动的音乐教室”,配备一些音乐器材,让相邻地区的孩子们在“流动音乐教室”中感受、体验乐器知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既能成功避免在每个学校配发各种音乐器材,节约教育经费开支、提高教育投入的利用效率,又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验更多种类的乐器,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激發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二)改善评价机制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我国流行多年、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在农村地区,目前应试教育盛行,片面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已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共识。绝大部分地区的中考,其考核和评价的内容单一,只看文化科目的考试分数,音乐不是中考科目,这就导致学生、家长、甚至连老师们都觉得音乐教育没那么重要,于是随意占用音乐课的行为就变得理所当然且司空见惯。这不仅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标,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有所偏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督查考核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质量进行监测与管理。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改善目前中考单一狭隘的评价机制,尝试着在中考考试科目中增加美育(即音乐、美术等)的考核内容,作为高中学校录取的参考或综合考查凭证,试题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主要考查学生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大部分人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热爱,农村的孩子亦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习兴趣的保持及激发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认识该学科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且落后,肯定不会受学生的欢迎,甚至还会产生对该学科的排斥和厌恶。
音乐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丰富的课外活动同样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兴趣小组、举办歌咏比赛、才艺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信心及自我认同感,激发他们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建音乐校本课程,适当融合当地民俗文化,结合农村特有的乡村文化。鼓励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们试着仿写出描写家乡的歌曲,感受传播音乐文化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些都可以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处地域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虽然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值得肯定和传承的做法,比如邀请一些本地居民来讲授当地的文化,教唱当地的民歌或戏曲。将当地的优秀的民俗音乐如潮州音乐,作为教学素材引入音乐课堂之中,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粤东地区的音乐教育可以适当融入地方民俗及民间音乐的内容,整合校内外音乐教学资源,探究音乐教育教学系统化模式,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方政府的投入及政策重视程度不够,师生思想认识相对落后、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等现状,都迫切地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因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此调研报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节奏感的概念界定过于简单,节奏学习内容的描述不够规范等,许多相关问题还有待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调查中所得到数据客观真实,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粤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定会持续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梦,苏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音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余国志.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向——基于中美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比较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 :108-113.
[4] 鲁梅.关于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发展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6) :330.
[5] 陈燕.浅析音乐艺术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159.
[6] 郝孟荣.谈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 2010(09) :68-70
[7] 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2) :131-134.
[8]杨莹.琴行: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J].学习月刊, 2008(12) :110.
[9]付祥奎.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4) :282.
[10]张晓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和辅助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普及音乐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38-40.
[11]管建华.论音乐课程的开发范式与理解范式[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75-81.
[12]张计.浅议美国音乐教育中社会力量的作用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 零陵学院学报,2005(01) :216-217.
[13]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 2016.
[14] 林依定.“生命化教材”的理论及编制策略探索 [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5]刘婧婧.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进入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之现象分析 [D].湖南师范大学, 2017.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