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行业报的转型探索

2019-09-10 07:22贺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延伸服务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

贺丹

摘要:面对“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挑战,以《中国建材报》为代表的行业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主动完成报纸网络化、报网融合、新媒体拓展。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并用来反哺主业和支持报业转型发展,最终达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中国建材报》;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延伸服务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出现,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手段多种多样,导致市场对报纸的需求持续走低,传统媒体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行业类报纸(以下简称行业报)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类报纸,具有专业性突出、读者群集中、政治性与服务性强等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行业报受到巨大的冲击。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使新闻的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捷,上一秒发生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就已经传播得到处都是,而行业报由于印刷出版的运作方式而导致信息滞后,报纸上登出来的新闻往往成了“旧闻”。

因此,行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变得迫不亟待。“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行业报要发展,必须探索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的多种整合方式,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

《中国建材报》是经济日报集团主办的全资子报,于1986年创刊,原名《人民建材报》(1986年10月18日—1989年),后更名为《中国建材报》(1989年7月1日—现在)。

《中国建材报》是我国建材行业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日报。作为行业类报纸,《中国建材报》存在时效性较差、报道面单一、信息量不足等“先天不足”,却有贴近行业、贴近专业的“先天”优势,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有独特的行业内容,只要在深度报道方面下足功夫,其优势明显。

近年来,《中国建材报》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之路。

(一)数字化转型过程

1.报纸网络化阶段

2014年7月,报社推出了《中国建材报》网络电子报,开始了数字化转型。此后,《中国建材报》网络版将原有的报纸内容、色彩、排版等完全复制到网络上,以PDF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解决了报纸发行所导致的时间滞后、覆盖面窄、费用高昂等问题。

这一阶段是《中国建材报》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网络版只是报纸的电子版形式。

2016年,《中国建材报》还将1986年创刊以来到2015年底所有7116期报纸纸质版全部转化为数字化电子版,完成了数字化存储与检索。

《中国建材报》彻底实现了自创刊以来所有报纸的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新闻出版的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

2.报网融合阶段

2016年,中国建材报网www.cbmd.cn

重新改版上线,标志着《中国建材报》报网融合阶段的来临。

中国建材报网不再是简单的“报纸的搬运工”,而是逐渐提升了网络经营理念,明确了自身的新闻优势,建立了综合性的门户网站。

3.报纸拓展新媒体阶段

《中国建材报》是日报,每期四到八版不等,报纸的信息量不大,大部分是总部及驻站记者稿件为主,图片新闻数量不多,视觉效果不够突出。

要想突破单一的宣传形式,靠报纸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搭建各种新媒体平台。

顺应时代要求,报社陆续推出了《中国建材报》微信公众号、《中国防水报道》《中国玻璃报道》等微信公众号。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报》还博采众长,开发并建设了自己的APP客户端。2017年9月,《中国建材报》客户端正式上线,界面简洁、操作便捷,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首页采用目前最新的瀑布流形式,源源不断地为读者提供资讯,无图模式、大图模式、三图模式自由组合,页面错落有致。

APP客户端在提供新闻服务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线上发行和定制功能:用户可以在微信、支付寶上付款订阅报纸,极大地优化了用户订阅报纸、杂志的流程;定制功能是针对大规模的企业员工用户,开辟专门的栏目,深度关注企业动态,第一时间更新相关资讯和发布通知。视界栏目中不仅有图片、视频还有最新的VR、H5,增强了用户粘度,增加了服务模式。

从2014年至今,《中国建材报》的数字化历程是媒介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目前《中国建材报》社已经形成一报一网、两微一端。从互联网PC端,到新媒体的微博、微信、APP移动终端,将相关的传播渠道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做到一次采集、内容融合,多种形式、多元传播。

(二)媒体融合之路

1.一次采集、内容融合

从最开始的报网内容共享,到如今的新媒体平台交叉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中国建材报》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媒体抢先发布、报纸深度挖掘、全媒体覆盖的工作模式。

举一个例子。2018年7月中旬,《中国建材报》策划成立特别报道小组,开展讲述“中国建材集团的新材料故事”系列报道的采写工作。

这次报道采取跨部门联合采访形式。报社抽调了5名记者组成采写团队,其中2名来自新媒体部的记者主要负责采访过程的视频素材采集。每次采访派出1至2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像记者,其中1名文字记者为某种新材料报道的主笔,另1名文字记者就充当起摄影记者的角色,确保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齐备。记者要做的工作不仅是采访、写作,还要参与视频剪辑、提供字幕。

2018年8月4日至23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报道组奔赴江苏连云港、安徽蚌埠、四川成都、山东滕州和淄博以及北京等多个地方采访,报道的新材料涉及高端碳纤维、超薄电子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建材集团的新材料故事”系列报道分三种方式进行推送:现场图片、简单文字先在“中国建材报”微信公众号发;剪辑好的视频在APP新闻客户端推送;最后的系列深度报道在报纸刊登。在报纸刊载的文章里,我们还嵌入了微信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更多图片,也能观看视频。

“中国建材集团的新材料故事”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建材行业引起热烈反响。不仅相关企业自有传播平合在第一时间转载,各大网站、自媒体也纷纷转载,收到极好的传播效果。

2.多种形式、多元传播

2019年,《中国建材报》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将网络直播作为服务受众的突破口,用全新的视听体验让受众耳目一新。

采访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媒体记者的专业优势,将深度报道的理念融入其中。

传播方式上,以声像的视频形式在APP新闻客户端上进行第一次生动报道。然后由记者根据视频采访内容进行深加工,在纸媒进行第二次发布。

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形式、多元传播的信息传播模式。与此同时,报社也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覆盖面,吸引了更多用户。

(三)产业链延伸,全方位服务

全方位服务,多元化经营,是传统行业媒体实现市场化转型的最佳途径。《中国建材报》社是怎样面向行业群体,锁定核心用户,建立服务平台,实现价值转换的呢?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给设计、建筑材料、绿色技术、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建材企业也逐步将发展着力点向新兴建材、绿色建材领域倾斜。《中国建材报》社抓住这一點,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顺应了建材、建工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趋势,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和拥护。

目前,联盟完成了10多个专业平台和服务中心的建设,包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专委会、节能门窗应用技术专委会、非金属矿专委会、碳酸钙产业专委会、创新应用专委会、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中心、绿色建材产业基地专委会、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委会、绿色家居专委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化促进中心、气凝胶创新应用推进中心、装配式建筑专委会、金融服务专委会等,初步构建起了领域覆盖较全面、层次涵盖较丰富,跨界交融、协同合作的专业平台。

通过延伸的产业链条建立的平台,《中国建材报》社深入了解行业企业诉求,积极利用媒体中介资源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同时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展会、行业论坛、小型沙龙,通过活动获取经济效益,反哺主业和支持报业转型发展,最终达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媒介融合是个艰难而专业的过程,《中国建材报》虽然在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延伸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但离“中央厨房”的全媒体平台还有距离。

从互联网的多媒体到移动互联的全媒体,这是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也是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行业报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跟上时代步伐,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就能实现新突破,打开新局面。

猜你喜欢
延伸服务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现状及展望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