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而阅读能力可谓学习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技能,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快乐阅读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环境,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本文以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当作核心的研究内容,从下述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该研究以分析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策作为主要的目的,从而有效增强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快乐阅读法;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应用策略
前言:
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训。而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之后,才能增强语文学科的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视野获得拓展。为了改善长期以来不够理想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情况,教师通过利用快乐阅读法,一方面,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更加和谐、愉悦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当中,与教师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借助此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一种新颖的阅读学习体验,凸显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相关知识,为后续的语文课程学习做出良好的铺垫,增强整体的阅读教学效果。为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显得异常关鍵,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
一、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创建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受到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影响,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均被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能力较为薄弱,所以,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该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文字、音乐以及影像等有效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和讲解有关阅读内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1]。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欢庆》这节课的过程当中,通过搜集相关典礼的视频资料,为学生们播放了“我爱你中国”的歌曲,使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挖据出诗的内涵。显而易见,教师运用此种教学方法,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实现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从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以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培养其思维方式的目的。
二、注重拓展资源的合理利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拓展资源的合理利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阅读教学工作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两只小狮子》这节课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重复朗读以下儿歌:“小狮子,懒洋洋,做事慢吞吞,整日晒太阳。小狮子,快练功,滚扑撕咬需刻苦,以后方能靠自己。”借助儿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体会到这当中的哲理。显而易见,教师通过依靠这种快乐阅读法,使学生身心愉悦,保持积极的阅读态度,在不断地阅读训练过程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水平[2]。
三、基于快乐阅读法下的自主阅读效果评价活动开展
以往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利用单元化形式进行评价,根据所设定的具体阅读目标情况,对其加以评定,易于导致学生对阅读兴趣的降低。而采用快乐阅读法,则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构成更加多样化的评价,达到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的过程当中,便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手机拍摄记录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形成视频,并且记录下个人的情感与思想活动。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与讨论,让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入沟通与互动,掌握更多的相关语文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自行设定评价指标,并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科学改进教学方案,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结论: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和分析当中,不难获悉,系统分析与思考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将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与分析: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创建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注重拓展资源的合理利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基于快乐阅读法下的自主阅读效果评价活动开展。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获取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得到相应的借鉴与帮助,以便充分发挥出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良好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易君.快乐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5(25):1612-1613.
[2]蔡萌.趣味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科普童话,2018,138(16):125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