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由职场应用、戏剧知识、小说阅读与欣赏等章节构成,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多彩,间接为学生日后的求职做好了“铺垫”。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文素养不高,大部分中职学生语文基础不佳,对学习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因而,中职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以简驭繁,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欲望。本文从成语联想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对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成语联想教学法;应用研究
引言
成语不仅具有系联古今的特点,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许多有利于教学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成语符合人的认识心理特点而且信息容量大。它作为一种可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长期以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语文界关心的重要课题。在此所提出的“成语联想教学法”试图从材料和方法的结合上作一些阐述。尤其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把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能以简驭繁,易学易记。通过“联想”这种方法,可以学得生动活泼。这也是作者提出“成语联想教学法”的初衷。
一、成语联想教学法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成语联想教学法”,简言之,是用“成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材料通过联想来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他不是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运用,而是成语教育功能的系统开发和利用。
首先源于对成语的认识。成语同一般的固定短语不同,大多数成语均有出处,或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或源于历史故事,或源于古代诗文等[1]。从历史的眼光看,每个时期都有文化的精华以成语的形式沉淀下来,流传至今。成语不仅仅深深地带上古代语言、文化的遗迹,而且它又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它具有一种系联古今的重要特征,这种重要特征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是形成“成语联想教学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成语联想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运用“成语联想教学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根据教学目的,恰当地选择好成语材料;其二是自然地系联、联想。只有把这两个方面都处理好,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具体的方法,这便是以字联语、以语联文、以今联古、以文联理、以实联虚等方法。
(一)在教学中以字联语方法的应用
以字联语,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成语中的“字”系联不同成语,然后通过对比来掌握“字”和“语”。这在“解字”教学中特别有效。比如,要讲清“兵”的意义和用法,可选择适当的成语。例如:弃甲曳兵、兵不血刃、林马厉兵、短兵相接;(以上“兵”为本义,作“兵器”讲。)。通过“兵”系联的有关“兵”的十多条成语,既理清了“兵”的本义和引申义,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这样用一组成语来掌握它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化繁为简了[2]。
(二)在教学中以语联文方法的应用
以语联文,就是运用成语通过联想来学习文章,或阅读,或写作。比如,成语“摂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而又害之。”这是由成语联系到出处(古文)。然后可以翻译这篇古文,述这个故事。还可以用记叙文形式编写故事用议论文形式写读后感,这种以语联文,能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在训练作文中很有应用价值。
(三)在语文教学中以今联古方法的应用
以今联古是用成语来系联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从而在学习成语中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较多,仅举部分应用例子。
首先、从成语中学习古汉语词汇。如可以通过一些成语来学习古今词的古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汤”是古义“热水”;成语“追亡逐北”中,“亡”是古义“逃亡”,“北”是“败逃”。通过成语来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往往易懂、好记,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从成语学古汉语语法。我们可以从成语来学习古汉语语法。如名词活用作动词;成语“衣锦还乡”中“衣”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讲。成语“春华秋实”中,华”、“實”活用为动词,作“开花”、“结实”讲。成语“十年树木”中“树”活用为动词,作“种”讲。如名词作状语。
第三、从成语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通过成语来学古代文化,同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知,同“玉文化”有关的成语就有许多:和氏之壁、不露圭角、琼浆玉液、琪花瑶草、怀瑾握瑜、瑰意琦行、瑶环瑜耳。其中的璧、圭、琼、瑶、琪、瑾、瑜、瑰、琦、环、珥等,都是玉的美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成语,学习一些玉文化知识。
(四)在语文教学中以文联理方法的应用
成语属文科研究范畴,但其中蕴含许多理科、工科的知识。以文联理是通过成语来了解、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成语“一发千钧”是说一根头发吊着千钧(合1.5万千克)重物、比喻极其危险或形势非常危急。用一根头发悬挂1.5万千克重物,显然是一种艺术夸张,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头发的强度要大于同样粗细的金属铅、铝、锌、铂等,能承受100克的重量,而同样粗细的钢丝只能承受80克。可见,“一发于钩”其中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许多成语中都有科学因素,值得很好发掘。
(五)在语文教学中以实联虚方法的应用
以实联虚是通过成语来发掘其中蕴含的哲理。成语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思想的宝库,其中的哲学思想尤为丰富。有些可以直接吸收、应用,比如,许多成语反映了人生哲理,像“重于泰山”、克己奉公”表明了对生死、公私问题的态度;“志在四方”、“上下求索”、“鞠躬尽瘁”等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奋进,为事业为人民献身的精神;“精忠报国”、“舍已为国”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与人为善”、“平易近人”、“让枣推梨”则体现我国传统的文明礼貌和道德准则。又如在“尺长寸短”“自相矛盾”、“祸福倚伏”、“相反相成”等成语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3]。
总之,上面阐述了成语联想教学法中的常用的几种方法,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五中方法通常可以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景伦.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77-79.
[2]莫彭龄.试论“成语联想教学”[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2):61-64.
[3]张仲举.浅谈创造性地运用成语[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