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仲
摘 要 本文对我国公路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公路工程管理相关的原则,阐述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階段和招标阶段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公路工程;工程管理;经济风险
如今,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内容逐渐繁琐,建设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在新背景下,企业要改进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完善公路工程管理,有效的规避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经济风险。
1 公路工程管理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
在公路工程施工环节中,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在进行施工管理中,工作人员应该结合相关的管理规范,执行各项管理流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1.2 预防为主
在公路工程管理环节中,应该完善相关的预防工作,实现制定完善的制度,有效防止管理中各类遗漏。在管理中如果不能充分重视预防工作,事前控制工作不能充分落实,施工单位的利益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各类经济风险的发生。
1.3 质量第一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公路工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公路工程质量不达标,会导致人们的利益受到直接影响。
2 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2.1 招投标环节的风险
公路工程建设在招投标阶段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在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设计中不能结合工程的施工流程。在工程设计阶段,由于初期的图纸并不能作为最终施工图纸,建设单位为了降低风险的发生,他们会在合同中添加一些内容,导致具体施工中单价提升。在计量规格和计量清单设计环节中,二者内容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施工单位采用计量规格和清单内容出现很大的出入,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比较模糊。在投标中,企业为了可以中标,施工单位会出现压缩成本的问题。
2.2 施工阶段的经济风险
在施工环节中,在施工方案选择环节中、工期和施工分配中容易产生经济风险。在选择施工方法中,工程施工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做好相关的勘察工作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经济损失。在施工中,如果产生安全问题,会给施工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劳务分配环节中,施工人员的技能不高,安全意识不足,容易给施工企业产生经济风险。在施工中,施工方案的选择不能结合实地考察的结果,公路工程建设中,外界环境如果非常特殊,会产生经济风险。施工事故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缺陷也是导致经济风险的因素。
3 经济风险的改进措施
3.1 发挥工程合同的效果
在施工企业中标后,应该立刻拟定相关的合同。在合同设计中,应该结合报价和评估等,做好合同拟定的监督工作。对资料和报表认真检查,从而及时发现合同中不合理的问题,降低各个环节的经济损失。在合同签订中,应该本着平等的原则,针对各项条款,各方应该一致协商。工程施工中,如果一方发现合同条款中的内容不合理,应该及时提出,由多方共同讨论。在施工合理的有效管理中,确保合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的降低经济风险。
3.2 重视施工安全
施工单位要对公路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在施工环节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降低施工中的隐患。企业内部应该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制度,从而确保每个环节的施工都得到安全保障。在安全规范和安全制度落实中,要定期检查施工中是否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企业一定要注重施工安全。在施工环节中,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应该注意自身安全,降低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防止施工中各类失误产生。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操作人员应该自觉遵守施工制度,防止违规操作。在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应该落实好监督制度,确保施工的每个流程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
3.3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在公路施工环节中,要完善质量第一的理念。只有公路工程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的价值才能呈现,施工单位的声誉才能保障。公路工程在施工环节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通过制度对施工行为进行指导。施工单位应该严格的控制各个施工步骤,结合相应的施工规范,从而落实各方的职责。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施工单位应该审核材料的来源,确保企业购买的材料符合标准。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在材料进场之前,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防止质量低劣的材料投入使用。
4 结语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环节中,由于制度问题,容易导致经济风险产生。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合理的拟定施工合同,提升施工安全性,严格的控制施工质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公路工程在施工中,应该落实经济风险承担主体。
参考文献
[1] 王冠,朱彤.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及改进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08):122-123.
[2] 白银仔.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及改进措施[J].交通世界,2017(28):140-141.
[3] 李晓敏.浅谈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及改进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6(3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