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续姗
摘要: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家族相似性的含义并透过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核心“意义使用论”研究探讨英汉翻译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了结论:英汉翻译中词语、句子等的意义转化要依据语言使用的功能和语境。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英汉翻译
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位犹太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20年代初,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早年他受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影响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他脱离了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早期所坚持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后期所坚持的日常语言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流派。在哲学领域,他创作颇丰,比如《逻辑笔录》《逻辑哲学导论》和《哲学研究》。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哲学思考,他不仅发展了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哲学方法论,逻辑学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语言游戏理论更是当代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
一、语言游戏理论简介
语言游戏理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理论成果。该理论从日常语言出发,不具有逻辑的严格性和精确性。《哲学研究》全书都提到语言游戏理论,但是维特根斯坦没有对语言游戏给出明确的定义。通过书中的描述,本文可以将语言游戏解释为“游戏”即活动,“语言游戏”即指语言的一种活动方式。而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我们日常活动的方式之一。
《哲学研究》的中心思想在于“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意义使用论是语言游戏的核心思想。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儿童语言学习活动的观察,得出人们学习语言时要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这就意味着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和他人交流。由此,他认为学习语言就要参与各式各样的游戏,意义存在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语言学习的结果是学到复杂的社会行为。[1]意义使用论得出一个词的意义是指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维特根斯坦认为无论是词语还是语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对象和事实,而在于它在生活场景中所起的作用,这样语言使用的语境就成了确定词语意义的关键。李鸿儒先生也表示
“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等成为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等日常语言研究的指南。”[2]除此之外,维特根斯坦提出参与语言游戏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但是规则也具有随意性,是盲目进行的。因为在他看来人们往往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在玩游戏之前就学会规则,而是在过程中了解、学习、掌握规则。由此看来,维特根斯坦语言语境指的是生活场景下的语境——即具体语境和语言规则。
总体来看,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游戏理论是反对本质主义的,不论是语言使用还是语言规则都要视情况,视语境而看,在他看来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存在固定、本质的标准。语言游戏理论对语境没有清晰的界定,语境具体如何影响语言使用的意义也不是十分明确,但是这一理论提出的意义使用论确实为分析语言提供了依据,引起人们注意语境对语言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了后人对不同语言的研究。
二、英汉翻译介绍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化不断传入国内,为了方便文化交流,英汉翻译应运而生并且影响越来越大。翻译是语际传播活动。不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都强调忠实原文。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意义转化在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英汉翻译要注重英语到汉语的意义转换,实现原语和译语在意义上的一致性,使目标语读者通过译本能体会到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感受。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如汉语侧重意合,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习惯将重点后置,英语则喜欢先说重点;汉语和英语在主语选择上也存在不同。英汉的语言差异提醒各位译者在语境理解上也要留心,很多时候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直接借鉴,因此看准语境实现语言意义的转换显得格外重要。根据上文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强调了语境和意义使用论,适合解决英汉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下文将探讨语言游戏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三、语言游戏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语言游戏论强调语境和意义使用。据维特根斯坦的表述,语言规则在使用中学习掌握。这一观点用到英汉翻译中,也就意味着翻译之前要先确定语境,根据语境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即语言规则,最终完成英汉文本意义的转换。以下,本文将分别从具体语境和语言规则两方面论述语言游戏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具体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环境下具体语境要放到语言的上下文、对话或者语言文化中去,结合语境分析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找到合适的词语进行匹配。为此,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翻译,例如India summer字面含义是印第安的夏天,但是根据地理文化知识可知这个词语描述的是一种天气现象,在具体的语境下,India summer应该译为“小阳春”。具体语境是确保意义正确转换的关键,比如:
-Isn’t this tape-recorder yours?
-Yes,it is.[3]
這段对话描述了说话双方关于录音机的对话场景。原文使用了反义疑问句手法,在具体语境下,译者就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翻译,译成“是,它是。”脱离语境的翻译会造成语意转换错误。根据对话场景,第一句应译为:“这架录音机不是你的吧?”答语:“不,是我的。”
英语中语境既可以指对话,也可以指某一句话。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当单词单独使用时,并不具有特定含义,但是当某个单词放在句子里,它就有了具体含义。例如单同iceberg处在孤立静态时它的含义是很有限的,也是游移不定的,既有“冰山”的含义,又有“一小部分”的意义。但当iceberg进入交流语境,如She is butan iceberg.这个词立即获得了交流中的语义。根据语境,iceberg在这里指“冷若冰霜的人”。由此翻译为“我原以为她很热情,现在才知道她其实是个冷冰冰的人,毫无热情令人望而却步。”[4]词语的意义可以是多样的,但是进入具体的语境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意义。再比如汉语中“走”是个多义词,走着去上学(步行);走马观花(骑着马)。为了避讳,人们还会把人死了说成人走了,以上例子中都用到了汉字“走”,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走”字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强调语境对意义的限制作用,他把这一点总结为“意义即用法”。维特根斯坦表示“问问你自己:在什么场合下,出于什么目的,我们才这么说?有哪些行动伴随着这些话呢?(想一想问候语)它们会在什么情景中使用?为了什么?此时你就会明白你玩任何一种语言游戏总是怀有一定的目的。”[5]也就是说语境影响翻译中语意的转换。在现实中意义完全一致并对等的翻译很难实现,因而在目标语中只能实现意义的相对对等转换。[6]
(二)语言规则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语言规则可以理解为语言使用的方式方法,包括约定俗成的说法和根据语境得出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使用特点是翻译中意义转化的重点。例如,当讲故事讲到还没有发生的事,汉语表达:“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但根据英语语言的说话方式就会译成“But we are goingahead of the story”。[1]再比如“不经过仔细观察就匆忙得出结论,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这句话译成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英语的表达习惯——先总结后陈述,译为
“It is not a scientific attitude to obtain the conclusion hastilywithout careful observation”。汉语叙事遵循自然的空间时间顺序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英语则遵循叙事者的心理时空,突出感受,这是英汉说话方式的不同之处。遇到类似的表达,译者应该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并根据这种习惯进行翻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规则存在于语境中,译者要根据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所以拿到一篇文章,译者不能套用规则,而要先看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给定的语境思考,发现恰当的翻译方法,随机应变达到意义转换的效果。
四、结论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后期研究理论“语言游戏”观为英汉翻译提供新的思路。翻译除了研究双语的句型转换技巧,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一点便是实现意义的转化,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意义转化也是困扰广大译者的一大难题,不论是采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思想还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不断探究文本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英汉翻译的特点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尤其是利用语境和意义使用观研究英汉翻译时的注意事项。本文分析得出英汉翻译要注意语境和不同文化交流的习惯,然后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意义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华静.维特根斯坦与韩礼德语言哲学之比较[J].学习与实践,2015(5):130-135.
[2]李鴻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6):13-14.
[3]吕国征.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意义研究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99-100.
[4]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柯平.英汉与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湘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