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
摘要:心理学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目前所存在的教育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让孩子爱上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父母也要做好良好的配合工作,多关爱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会也应注入有效的力量,从根本上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入手协调进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农村留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式方法
一、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缺乏主动性。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留守学生则认为反正毕业之后学技术,去打工,照样赚大钱,成绩无所谓;有的认为是为了父母才被迫呆在学校的。
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渌田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成绩差,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
2、注意的集中性品质差,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在教室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3、亲情饥渴,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4、孤僻,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心理;而部分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课后不愿参加各种活动,不合群,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差,性格抑郁,心理承受力低;有些学生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也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心事也不肯对他们说。即便是与教師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5、自私,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在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战,重者拳脚相加。
6、自卑,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胆小怕事,行事萎缩,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7、嫉妒,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离,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8、逆反,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体验,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9、早恋,早恋心理和行为多年以来都是青少年具有的问题之一。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但在对留守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留守学生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所以,认为性成熟所带来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寻求“家”的感受和“亲情”补偿,是造成留守学生早恋心理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
二、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在很多方面都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应加强社会关注度的合理提升。首先,必须积极的号召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家等,定期前往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呵护,要对他们提供较多的帮助,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上的温暖,避免出现冷冰冰的状态。其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工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与设备,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减少消极、负面思想的蔓延。必须加强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建设,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招商引资,促使地方经济建设不再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让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更好的陪伴孩子。第四,要定期在社会上的电视节目,或者是广播当中,发布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方法等,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有位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次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住在一起。有空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了孩子的见识,拓展了孩子的视野。这样一直持续了六年。六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一直也很活泼开朗,学习也很优秀。
四、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五、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
当前,我国农村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普遍存在教师文化知识匮乏、教学忽视德育培养的现象。因此,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重视智育德育共同开展,注重学生心理辅导,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摒弃不良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让留守儿童的心理正常化。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会,让学生以发言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述,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融入集体的思想意识。
六、社会上的帮助
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杜绝各种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社会经历。要积极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的作用,引导好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培养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
2.鼓励社会上相关组织和有能力的个人,如妇联组织等,组建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的机构,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学习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基本权益。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他们在同学、教师群体的关爱中成长;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发现和鼓励他们的优点。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七、留守儿童也要配合教育
“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成果,因此绝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义秋,朱翠英.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