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德
摘要:伴随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呈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该趋势下的教育环境也逐渐向信息化靠近。基于此,笔者从自身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讲解经验出发,提出构建直观情境、丰富讲解结构,以及实现个性教学等现代媒体的应用优势,并以实践的形式说明,如何让信息技术助力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直观情境
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从而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都具有哪些应用功效呢?
一、构建直观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材当中所安排的科学知识,一般较为抽象,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直观的事物抱有较高的理解效果,针对抽象的事物会由于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果。而信息技术中具有动画、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将课本当中原本抽象的内容,进行具象转变并展示给学生,促进课堂直观情境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在对声情并茂、颜色丰富、动平直观的图画进行分析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的直观情境。“让学生认知到人体的运动需要氧气,以及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等知识,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针对上述内容,如果教师只针对课本、采用单向解说的形式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势必会由于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抽象,而降低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效果。而教师利用flash动画,进行人运动时肺部气体交换情境的模拟,使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更直接地理解本节课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促进直观情境的生成,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二、丰富讲解结构
多媒体是较早的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进行整合的现代教育资源,具有形式多变、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在多变的课堂教学样式中,维持对科学课程的关注度,从而促进高效科学课程的构建。
例如,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讲解结构的丰富。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先使用框架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岩石风化的原因和对自然界的影响”等本节课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随后,教师使用岩石进行风化的各种图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细致的讲解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场景和科学知识中,始终保持注意力。最后,教师再应用word的形式,进行本节课中主要科学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不难看出,在开展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丰富,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保持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注意力。
三、实现个性教学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在当前小学阶段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况,也积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而在传统形式下,由于资源的缺乏,教师很难真正地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以至于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微课技术被创造出来,在开展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促进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节课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一系列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度本节课中科学知识的认知效果。随后,教师根据每道习题的解答流程,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让每个微课视频对应一道习题。在学生基于自身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节课科学知识的理解,完成习题的解答后,教师将提前制作的习题讲解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答情况,对微课视频进行筛选和反复观看,从而解决自身在习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對《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节课科学知识的认知效果,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直观情境的构建,实现课堂讲解结构的丰富,以及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环节,但是,真正地将上述信息技术应用优势落到实处,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结合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不断挖掘新颖的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从而构建完整地在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体系,逐步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美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S2):83-84.
[2]宗若灿.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江西教育,2017(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