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俊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技巧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学习和活动之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从设疑、追问、反问、留白等四个方面展示初中物理教师的“语言”魅力,借此把握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
关键词:设疑;追问;反问;留白;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4-0083-02
教师的语言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法宝,充分展示语言魅力,课堂节奏明朗而紧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切实把握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课堂才有感染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学习和活动中。
1 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设疑”、“析疑”、“解疑”的过程。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使课堂节奏快起来。
1.1课堂导入时激疑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物理教学恰恰能满足他们。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选取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辅以诱惑性的语言,就能把学生快速地带入事先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节奏紧凑,课堂效率高。
如: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拿过一个玻璃杯和一张塑料卡片,将杯口朝上,塑料卡片覆盖其上,用手摁住,旋转使杯口向下,提问学生:“摁着卡片的手指松开,卡片会掉吗?”学生都认为卡片会掉——事实也是如此。拿过杯子并贮满纯净水,重复上述流程,抛出同样的问题。可是结果完全不同——卡片不再掉下来。由此设疑:为什么放满水后塑料卡片不会掉下来呢?笔者还让学生亲手做了该实验,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起来。
1.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导疑
教学内容能否让学生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导疑、探疑、释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气压强》的教学重点是大气压强的存在与测量,教学难点是托里拆利实验及其拓展。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进行了设疑:
(1)你知道吗?中国足协拥有一个高原训练基地——昆明海埂基地,为什么运动员要到高原进行训练呢?
(2)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测定时,玻璃管倾斜、提起,水银柱的高度有怎样的变化?
(3)向水银槽内再倒入一些水银,结果又将如何?
教师用鼓动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收获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呈现出来。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取舍、加工和补充,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释疑,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理解。
1.3课堂结尾时存疑
在课堂结尾处设疑,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益于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在课堂结尾处进行了设疑:
很多人家中都有一个“吸盘式”挂衣钩,如图1。将它紧压在平整、清洁的竖直瓷砖墙面上,可以挂上毛巾、衣帽等物品而不会掉下。你家中有这种挂钩吗?你知道其原理吗?
课堂设疑,其实可以遍布课堂教学环节的每一步,每一个知识点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和探索。
2 追问: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而追问,则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课堂追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刚刚因解决了问题而松懈下来的节奏,迅速地又紧凑起来。
2.1设计好问题串进行追问处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一些问题串,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深,使课堂教学层层推进,节奏感逐步增强。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对学生追问,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力”的概念。
(1)“力”能否脱离物体而存在?
(2)产生一个“力”,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3)有两个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力”吗?
(4)产生“力”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5)两个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力”?
2.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
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甚至错误,很正常。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追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
例如,学习《浮力》时,笔者提问学生:“我们知道: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那么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了吗?”学生甲回答“没有”。笔者追问:“你说‘没有’,能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甲答:“我认为如果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它不是就应该漂浮到水面上来了吗?”笔者追问:“一个空心铁球放入水中,你认为有哪几种现象?”学生甲答“要么漂浮到水面上,要么沉到水底。当空心铁球的重力小于浮力时,就漂浮上去;当空心铁球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就沉入水底。”笔者取了一个空心铁球放在水中,悬浮着,夸张地说了声“好神奇啊!”虽然没提问,但学生已陷入了沉思。
3 反问:引导学生反思
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问,还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向其他学生提问。或解决自身疑惑,或“显摆”自身实力。
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答,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也可以不做解答,仅以“问题”对“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问”,引导他们反思问题的本质与内涵,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学生乙向笔者提出一个问题:
如图2,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重1N,杯中装有2N重的酒精,液面高10cm,已知玻璃杯的底面积是20cm2,ρ酒精=0.8×103kg/m3。求酒精对杯底的压力。
学生乙认为酒精对杯底的压力就是酒精的重力2N,她与其他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同意她的观点,但绝大多数同学持反对意见。问题递给了笔者,笔者没有告诉她“对”还是“不对”,也没有作任何提示,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认为酒精对杯底的压强是多少呢?是不是1000Pa呢?”通过反问,学生一开始还觉得“对”,但经过反复思考,发现似乎有矛盾,酒精对杯底的压强是应该是p=ρgh=0.8×103kg/m3×9.8N/kg×0.1m=784Pa。意识到重力不应该是2N,而是根据公式计算:F=ps=784×(20×10-4)=1.568N。
当然,运用“反问”应适可而止,不能让学生因害怕答不上来而不敢再向老师提问。
4 留白: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语言固然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时“留白”卻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留白能使紧张的课堂节奏松弛下去。
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现象,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碰到困难暂时解决不了时,都可以选择“留白”,给足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物理知识技能比起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根据课堂内容,结合课堂气氛,灵活运用设疑、追问、反问、留白的方法,以达到把握课堂节奏的目的。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