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刍议

2019-09-10 04:52何碧华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兴趣

何碧华

摘 要: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着力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诵读为根本,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其乐学、会学,感受中国文言之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诵读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纵观我校几次考试每逢遇到文言文必是一片重灾区,学生们谈“文”色变,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今天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兴趣为贵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戏剧学家莎士比亚也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不管在什么学习领域,看来兴趣的地位不可撼动,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得将兴趣以“一”贯之。

(一)激趣导入

《伯牙绝弦》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能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因此我采用激趣导入:预备铃声响起,我放了十大古曲之首《高山流水》,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一曲终,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此曲好听吗?同学们脱口而出,好听。我继续说道:刚才观察大家听得如此入迷,谁能给我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可能学生们并未想到我有此一问,亦或者这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初闻怎知曲中意?此时,我灵机一动想起:“文天祥曾说过,高山流水,非知音不可听?不怪同学们听不懂,只因我们不是曲中人的知音嘛!”经我一调侃,气氛这是变得轻松了,“那么谁是他的知音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课文《伯牙绝弦》来解答我们的疑惑吧!”经过一番入情入境地煽情,同学们学习的热情瞬间被点燃。高尔基曾说:“最难的开场白, 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他给予的。”我们上课的导入也如同音乐定调一样,刚开始没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堂课收效必然大打折扣。

此外,激发兴趣的途径多样,但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要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我在同学们五年级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我选取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文言名句接龙,从同学们熟悉的文言句子着手,让他们知道文言文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拉近文言文和同学们的距离,从心理上消除一定恐慌,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趣味渗透教学过程

曾有人说:“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能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兴味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我觉得我们决计不可因小学文言文内容简短而忽视对文本的处理。曾有幸看到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他将内容凝练出两个问题:一是作者的“身”在哪儿?二是作者的“心”在哪儿?经过同学们的思索和老师的启发,大家回答道:作者身在“榆关”、身在“山海关”、身在“山海关外”、身在“山上”、身在“船上”、身在“营帐里”、身在“征途中”.....而“心”却在故园时,让我不得不佩服王崧舟老师对文本的处理技巧,学生对课文的参悟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文言文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学生的兴趣持续高涨。再想想以前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文言“八字真经”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为了应考等原因我们往往将文言文教学弄得有“言”而无“文”,课堂上我们让经典寡淡无味,也就不奇怪学生望“文言”而生畏,这样的教学怎能逃脱教学改革的樊篱?这样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因而老师对文本处理也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程度。

其次,形式的丰富、内容的梯度等也将决定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长。再以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为例,在初悟课文后,王松舟老师一边播放音乐《怆》,一边让同学们跟着纳兰性德走进作者的生活、作者的世界,想想此时眼前出现的画面,深化对词人的感悟,然后话锋陡转,让学生再想想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他的记忆里,他的故乡又该是怎样的画面?通过强烈对比,将词中主题“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跃然纸上,但是一首“菩萨蛮”更是将课堂再次推向高潮,在语言运用中融入《诗经》的经典句子将纳兰性德那颗“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心更是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习文言文,学生内心是享受的,自然兴趣不减。

二、诵读为本

三国陈寿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次参加佛山的名思教研听课,一位知名老师在一堂90分钟的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不少于20次,学生们对一篇从未接触的文言文也确实理解不可谓不透彻。此时我再次深刻理解到了朱熹先生曾说过:“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秉承诵读为本。

(一)老师泛读

小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章的字音、节奏、重音、停顿、语速等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的泛读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及魅力。从我班学生来看,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我是否在课堂上有范读正相关,我猜想他们可能每每读到时能回忆起我的表情、我的声调、感情等,因而有时会觉得他们读得格外的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可能模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深刻的学习方式。

其次,我觉得老师的泛读若能加上一定的肢体动作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还能使同学们在朗读时更多投入感情。例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泛读过程中我参考借鉴了一些老师的肢体动作,特别对文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的朗读和理解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指导学生个别读

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形式应多元化。一般来说,一堂课

我们会选择让学生自由读,从中培养学生自读习惯,并学会在读中去批注、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等去寻求解答重点字、词、句的方法,接下来可以小老师领读、表演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文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三)小组读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小组互读,可以让学生们自纠自错,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小组竞读可以激发他们养成良好朗读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朗读水平。因而,男女分组、学生座位分组等形式也是我们上课常用到朗读形式。

(四)全班齐读、竟背

齐读,最能鼓舞课堂学习气势,增添学习浓厚气氛,我认为也是一堂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朗读形式。《课标》要求“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過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因而在课堂后半环节,有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朗诵竟背。

总之,要解决文言文这个拦路虎,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柳文娟.兴趣为贵、积累为重、诵读为本[J].辽宁教育.2010年。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育.1997(04)。

[3]刘云生.走进真正的“复数阅读”时代—-以《伯牙绝弦》的教学为例谈“群读经典”[J].语文教学通讯.2009(06)。

[4]胡务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伯牙绝弦》浅谈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0(07)。

猜你喜欢
诵读文言文兴趣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