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兵
摘 要:《园艺植物栽培学》在植物生产类国家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是园艺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通过整合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自分散的教学内容,形成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应用性,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实验过程中具有多种设计性方案的、实验技能锻煉具有综合性的、实验探索和结果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形成完善的实践技能体系;组合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单项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等,形成园艺植物栽培学一体化链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学生试讲微课堂、线上线下互动课堂、参与式田间课堂、创新创业课堂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传统教与学中心地位的改变。
关键词: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47-03
Abstract: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urse in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teaching quality of plant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By integrating the scattered teaching contents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cultivation,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s form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mphasis is placed on practical teaching, highlight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based on verifiable experiments, adding various design schemes in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Innovative experiments have formed a perfect practical skill system; integrated practice, course practice, individual skill train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courses have been combined to form an integrated chain-like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micro-classe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ve classes, participatory field classes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lasses have been taught by student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realize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 status.
Keywords: horticultural specialty;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园艺植物栽培学》在植物生产类国家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转型条件下,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到实践体系[1]。
一、整合园艺植物栽培学分散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园艺植物主要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当然还包括一些地方特色植物如茶叶、药材、芳香植物等。至1999年以来,地方高校《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一直以来将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栽培隔离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过小、过窄,不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掌握宽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将《园艺植物栽培学》相关园艺植物栽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特色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结构体系[2]。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以园艺植物栽培共性基础知识为核心,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以各园艺植物栽培个性特点为核心,将园艺植物共通共融的知识集中讲授,可大大降低该门课程的总学时数,可使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理论学时浓缩为48学时。加大对各论果树、蔬菜、花卉栽培技术的讲授,突出个性差异,总学时控制在192学时内,把过去面面俱到的“填鸭式”、“马拉松式”的讲授变成总结式、精准式讲授。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园艺植物的建园及定植、种植园的田间土肥水管理、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管理、园艺产品的采收及采后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部分重点讲授主要果树、主要蔬菜、主要花卉种类与市场推广品种、典型生物学特性和关键栽培技术。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该门课程结构清晰、逻辑分明、知识精炼、共通共融,使学生掌握知识既全面又体现了课程特色。通过对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的融合和不同园艺植物栽培技术上的差异特色体现,更加突出了《园艺植物栽培学》核心课程地位。
二、加大实验学时比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实验过程中具有多种设计性方案的、实验技能锻炼具有综合性的、实验探索和结果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形成完善的实践技能体系
实验教学是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将学而易忘,既不深刻也不具体。按照2:1比例设置理论课实验课的学时比例,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在实验课内容设置中,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实验过程具有多种设计性方案的、实验技能锻炼具有综合性的、实验探索和结果具有创新性的实验[4]。在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中设置验证性实验:果树种类识别和果园建园、常见主要蔬菜种类识别和菜园建园、主要花卉种类识别和花园建园;园艺设施种类识别。增加综合性实验:园艺植物的育苗。增加设计性实验:园艺植物的植株调整。增加创新性实验:园艺植物的嫁接技术和园艺植物的扦插技术。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部分设置验证性实验:果树树冠结构与枝芽特性观测;果树开花结果期生物学特性观测实验。设置设计性实验:果树物候期观察。设置综合性实验:果树的压条、扦插、嫁接繁殖。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蔬菜栽培学部分设置验证性实验:主要蔬菜产品器官的形态构造观察;蔬菜种子及幼苗的识别;果用类蔬菜的开花结果习性观察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蔬菜的播种育苗,综合掌握蔬菜种子处理、苗床制作、苗期土肥水及病虫害管理等育苗技术。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各论花卉栽培学部分设置综合性实验:花卉的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通过几种花卉的播种、扦插实验,掌握花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基本环境条件、播种技术、扦插技术和播种苗、扦插苗管理等环节;草本盆花的植株调整实验,掌握草本花卉盆花摘心、疏枝整型技术;花卉的栽培实验,通过育苗、分苗、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定植技术,掌握主要花卉种类不同栽培技术环节。设置创新性实验:培养土的配制,通过实验,要求创新重土、中土、轻土不同培养土基质比例;花卉的无土栽培实验,了解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创新营养液配制技术。
三、组合《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单项技能训练、生产实习,形成《园艺植物栽培学》一体化链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实施校企结合,构建农林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园艺植物栽培学》核心内容为园艺植物栽培、育种及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因此在《园艺植物栽培学》核心课程结束后,开展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园艺植物栽培、育种、贮藏加工课程综合实习,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课程综合实习完成后,针对核心专业课程,开设有针性的课程实习,如测量学课程实习、植物学课程实习、土壤学肥料学课程实习, 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实习,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实习,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园艺植物昆虫学课程实习,园艺产品加工、贮藏运销学课程实习,使学生分门别类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一些突出性的专业技术,开展单项技能训练。如盆景与插花艺术训练、无土栽培技术训练、花卉摄影技术训练、工厂化育苗技术训练、农业观光园设计、扦插技能训练、嫁接技能训练、整形修剪技能训練、疏花疏果技能训练、套袋技能训练、农业设施设计训练、 设施农业工程概预算训练、茶叶扦插技能训练、茶艺表演技能训练、茶叶加工技能训练、茶叶采摘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是一种集中式单一强化训练,使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熟练。在学生完成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和校外果树、蔬菜、花卉企业结合,开展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农林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四、改革《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与学中心地位的改变,调动学生学习园艺知识的内生动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体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知识体系,仅仅通过教师理论的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必须改革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与学中心地位的改变。可通过学生试讲微课堂、线上线下互动课堂、参与式田间课堂、创新创业课堂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园艺知识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形成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化知识体系。
(一)学生试讲微课堂
改变传统老师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方法,要求学生将园艺植物栽培学的每一个章节进行微课堂设计,形成众多小知识点,每一堂课每次指定2个学生讲授一个不超过10分钟小知识点,实现学生试讲微课堂全覆盖。学生在准备微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知识的广泛收集和阅览程度,锻炼了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开展“翻转”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全方位互动
《园艺植物栽培学》传统的教学模式程序为课堂讲授,作业布置,课后练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和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七嘴八舌”的场所。教师大大减少了传统模式下知识的讲授时间,《园艺植物栽培学》每章节的知识点需通过学生在课前预习[6],课前预习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精品课程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等,老师通过网络实现学生的各项前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师益友的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园艺植物栽培学》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
(三)参与式田间课堂
所谓参与式田间课堂就是让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果园、菜园、花园全程参与园艺植物栽培管理的各个环节,定地块到人、定果树到人、定蔬菜到人、定花卉到人,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深刻。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园艺专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必修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组。通过整合《园艺植物栽培学》分散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完整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实验学时比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通过一体化链条式组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农林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与学中心地位的改变。《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加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服务“三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明华,李文祥,朱海山,等.省级精品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3,6:210-212.
[2]金光明,陆晓民,高青海,等.应用型园艺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块化建设的探索[J].现代园艺,2014,9:105-108.
[3]高青海,鲍方印,陆晓民.《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5:71-73.
[4]马军,李麒麟,王沛政,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的若干问题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6:13+21.
[5]黄丹枫.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48-49.
[6]徐巍,崔金霞,庞胜群,等.《园艺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