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精神慰藉服务的实务探究

2019-09-10 23:22许丽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许丽

摘要:近年来,失智症已经成为危害老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失智老人走失,导致家庭问题频发,社会负面新闻很多,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失智老人精神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有关分析,为社会工作介入以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失智老人;精神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压力,过度体力脑力劳动导致许多人提前进入衰老时期,伴随而来的是心脑疾病,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老年失智症,然而失智老人这一群体的赡养问题一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能够为其服务的机构少之又少。失智症已成为当代老年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晚年的健康,这意味着我国需要更多专业的养老服务来帮助失智老人。

一、失智症相关概念

医学界通过研究,把失智症定义为病因未明的原发性脑变性退行性疾病。失智症是不特定的概括名词,也称老年痴呆症、阿兹海默氏症。多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不可逆,临床上主要以智能损害为主,目前尚未发现治愈性。失智症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丧失;语言、判断能力下降;方向感等认知功能降低;出现幻想、妄想、抑郁等行为。老人也可能因其他药物、手术,感染,睡眠不足,饮食不正常,脱水,换住处或是个人危机而有智能改变之症状。也有研究显示,失智症发病率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性,如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失智症发病率为10%,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失智症发病率则高达47%。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许多失智老人的专业养护工作处于缺失状态。目前学术界对失智症的研究还很有限,很多失智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看,在长期照顾失智老人中,由于各种压力,失智老人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速了老化的进度。例如在福利院,经常有家属对照顾老人不周到而表示不满,但是失智老人时常会有过激反应,甚至会殴打护工等工作人员,所以院方会在此期间加强安全措施,但在家属看来,这些措施对老人会有伤害,导致了双方的矛盾,医患双方都处于伦理困境,矛盾反而会加深失智老人的病情。

二、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现状

社会工作在国外发展的较早,但针对失智老人的服务问题研究却停滞不前。针对失智老人的研究不完善,在我国也是处于初步阶段,这给社会工作人员带来许多难题。

(一)政策服务跟不上社会需求

一些国家的优质社会服务离不开社会政策,然而国内相关经验不足,社会政策跟不上理念的转变,使得许多优质服务难以启动,影响了对失智老人社会服务的发展。政府虽然已尽力给机构发挥的平台,但是行政体系没有改变,许多服务仍然受政府干预影响而难以执行。比如,在传统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基础上,尚未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的失智老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失智老人基本医疗需求。

(二)社会工作者人才的缺乏

社会工作者人才缺乏也制约着社会服务的进展,优质的服务需要优秀的人才,然而我国现有的专业社会服务队伍很少,且经验较少。社工职业发展前景不够明确,导致许多人才都不愿意进入该行业。对于失智老人的研究服务需要更多的社工,需要长期坚持。

三、对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的实务建议

(一)加强对介入服务的重视

要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的日常照料中,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对介入服务的偏见,真正认识到介入服务的优越性。不少老人还存在着“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情,是家人的工作。其实,养老问题原本就是社会现象,由社会工作介入老人的照料工作中来是形势所趋。社会层面应广泛呼吁加强对失智老人的社会服务,强化社区力度,在社会上宣传关爱失智老人,举办关于失智老人的讲座,并且普及对失智症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社工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在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担起责任,完善社会工作。比如全国首档关注认知障碍的纪录观察类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这在全社会都引起一定的反响,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社会养老问题做出一定共享。

(二)协调好人际关系

老人、护理者、机构和家属等都是失智老人服务氛围和谐的重要组成成员,只有互相协调和睦,才能对老人的病情有帮助,营造和谐友爱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社会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主,当护理人或机构与老人或家属间发生矛盾时,要尽快采取协商措施,寻找最利于失智老人的解决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开展一些老人、家属和机构及护理员之间的联营活动,加强之间的交流。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深刻认识到失智老人在性格、脾氣和为人处世上,可能与其他老人有所不同,所以要更加耐心、细心、贴心,在遇到委屈时要学会自我排解,处理好自身情绪,把更大的温暖带给老人们。

(三)对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对于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对社工的教育并不是注重于服务工作如何更好进行,而是引导他们注重与老人的精神心灵交流。社会工作服务是人道主义的服务,强调以人为本,对人尊重。失智老人的照顾和康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失智症的相关服务知识,面对消极的失智老人,要有耐心引导他们走出消极情绪,积极面对生活。照料失智老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与技巧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护理常识和心理知识,能够正确地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进而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为老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四)营造良好的敬老社会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全社会的“孝文化”意识,把弘扬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利用道德习俗力量进行约束的同时,采取社会制度、法律等强制手段为失智老人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对待失智老人,向老人展示关怀爱护,全心全意的照顾老人,给老人一份舒适、平和及安全的关怀,建立一个从容及舒缓的环境。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的理论和实践目前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效介入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因地制宜,照顾好社区失智老人,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云.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复旦大学.2010.

[2]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108-114.

[3]上海福苑养老发展中心.生活护理模式在老年痴呆症的应用[J].2010(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