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 19:52韦淼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实践与思考协同育人

韦淼

摘 要: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力量,而协同育人则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式。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形成育人观念的协同共识,同时也要注重相关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创造。但是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的联系越来越淡薄,不能够很好适应当前时代环境下学生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在协同育人视角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具备具有导向、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也要建立有重点,并且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相关机制。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教育优势,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主要对课程思政理念与协同育人进行了相关阐述,分析了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面对的问题,并基于协同育人视角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思考

引言

在当前全国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贯彻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建设内容,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是神圣的使命。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集中对话的教师群体,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思政体系中,专业课程思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学校中的专业教师开展好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大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体育教师而言,在协同育人的理念基础下,要注重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思政相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对相关协同育人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1 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是将原本院校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之间处于相对独立和碎片化的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对高校内的专业课、思政课以及其他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对专业课以及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不断提高相关课程的育人效果。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而有效改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独立的状态,充分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协同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学者提出来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体合作大于整体的效应。协同的相关理论概念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然后慢慢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也应该成为一种体系化、长效化的协同理念和实现的机制,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 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2.1 主体之间没有有效的配合

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云主体的能动性和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对于主体的能动性而言,其来源于马哲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国外学者的“能动社会”的理念,不同育人主体只有自觉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才有可能实现主体协同的可能性。但对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普遍存在者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是思政工作者应该负责的理念,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需要完成相应的专业课教学,对于许多专业课教师而言,也都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作为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工作的协同进程中没有足够的参与。

2.2 缺乏相应的制度系统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之间的协同,可以说是两个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也是高职院校不同制度之间进行相应的协同育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党务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具有权利的主导性,具有核心权威地位,但是其他部门的制度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协同机制,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也缺乏相应的资源配置模式,没有良好的保障机制。

2.3 平台协同没有较高的配合度

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工作课程体系之间的协同,既包括思政课程体系内部的相关协同,也有其和专业课程体系外部的协同。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平台而言,主要没有较高的配合度,表现在思政课程工作体系内部的协同,比如高校必修的四门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程;然后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之间的协同。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工作,而专业课程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和素养,没有考虑到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协同育人视角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3.1 建立育人观念的协同共识

立德樹人应该是所有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要重视在专业课中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培养的目标所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比如高职院校的专业体育课程,专业体育教师利用专业课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从而也能够增加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同时专业课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能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相关问题。

3.2 协同共建相应的组织制度,保证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为了确保能够有效和广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强相关组织制度的协同共建,不同部门共同指导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学校创造出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同时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负责人,这就需要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在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得到专业的思政知识教育。高职院校也要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大局意识和思想政治格局,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意识。

3.3 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进行创新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要积极构建育人制度的协同机制。积极打破当前高职院校只重视制度管理而忽略文化培养的现状,要注重以文育人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构建制度协同机制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的培育和积极价值观作为首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体育教师而言,更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而将思政教育更好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下,要建立相应的协同评价体系,积极构建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相关协同的过程控制以及协同机制的全面评价。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形成育人观念的协同共识,同时也要注重相关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创造。在协同育人视角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具备具有导向、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也要建立有重点,并且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相关机制。在课程思政相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对相关协同育人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3]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1):88-89.

[4]顾恩平.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02):17-21.

猜你喜欢
实践与思考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应用性本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