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培
摘 要: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衔接;探究规律;自主学习
文言文衔接教学说到底还是离不开课堂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联系,打通知识
以实虚词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某些义项,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的实、虚词新义项和以前学过的串联起来,并逐渐形成系统。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本义为“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解,这时可让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鄙”的义项:《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及《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鄙”作“目光短浅”解,我们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古人认为生活在边远地方的人粗俗浅陋,目光短浅,因此看不起边远地区的人,所以“鄙”有“边邑、粗俗浅陋,目光短浅、看不起”几个义项,另古人喜欢用谦辞,因此“鄙”还有谦辞的义项,如“鄙人”。相信通过这样的回忆和整理能让学生明白初高中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未知知识。
文言知识的衔接强调串联积累,我们可以整理制作出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知识卡片,以此为模板,要求学生对新课文做到一课一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工作,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还要加强抽背、默写,以此巩固知识点。
二、前后比照,掌握规律
以文言句式为例。文言文对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上。固定句式很容易掌握,我们这里主要讲特殊句式的衔接教学。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四种句型。要使特殊句式的衔接教学持续有效,调动学生初中阶段的文言积累与新知识点进行比照教学是比较常见的办法。
在文言文中,每种特殊句式大都会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或一定的语言标志。以判断句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阶段的例子,让学生把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总结探究,从而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⑴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⑵在主语和谓语间用“即、乃、则、皆、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⑶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⑷用“非、未、无、弗、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⑸还有一些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的。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出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了。以《鸿门宴》为例,根据总结归纳出的判断句五种格式,我们可以发现符合规律一的有“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符合规律三的有“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符合规律四的有“此亡秦之续耳”。
在比照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已知去推知未知,还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语法,透彻理解
语法教学与文言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涉及了诸多语法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得分的高低。比如2015年全国卷I第7题文言翻译中“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一句,从词性的角度就可分析出“帝中国”是动宾结构,所以“帝”不可能是名词,只能解释为动词,可译为“称帝”。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是:初中“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初中淡化语法,甚至根本不讲语法,导致学生不理解何为语法,当然更谈不上掌握语法。如果高中一开始教师就讲授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语言现象,那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给学生先补习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不仅有助于文言文阅读,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当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中学语法系统提要中的语法项目如数搬进课堂教学。笔者的做法就是以有效、好懂为目标,立足课文联系实际,结合初中课文为例,选择重点尤其是最基本的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授。以词类活用为例,高一新生知道“此皆良实,优劣得所” 中“良实、优劣”是词类活用,也知道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该译为“忠实可靠的人、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至于为什么活用并不清楚。到了高一,我们就要让他们既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笔者先让学生例举现代汉语中的例子,如“我喜欢你”,“苹果是红的”等,学生从中提炼出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都是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再让学生联系经验,巩固证明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句子结构:主语是“此”即郭攸之等人,“皆”作谓语,“良实”处于宾语位置。而“良实”的词性却是形容词,可见在此语境中,要暂时充当名词;“优劣”处于主语位置,暂时充当名词。利用语法知识辨别虚词同样有效,比如,有的虚词它的某两个意义特别接近或者一样,这个时候仅凭语义判断是很难的。那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从而避免学生因掌握不牢固,引起观念上的混淆。
再以特殊句式的教学为例,《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中“何”作“什么”讲,“操”作“带”讲,连起来就是“大王来什么带了”?这样的翻译很别扭,说明此句的语序有问题,正确的表达语序是:(定语)主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应译作“大王带什么来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现象。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学生要获得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教师课堂上的教授和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课外文言文,多诵读、多练习。诵读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语感,而大量的迁移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并运用到课外文段的拓展阅读上,更重要的是这样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2018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 本文系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初高中文言文教學衔接研究》JK1804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