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哲学追问

2019-09-09 05:52黄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摘 要 立德树人至少内蕴着立何种德、如何立德、树什么人、人如何树、立德与树人是何种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哲学问题。剖析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可以看到,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立社会主义之大德,以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如此,立德树人实质上就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核心价值观 立育人之德 树有德之人

基金项目: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研究”(编号:CSP19ZC04)。

作者简介:黄芳,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9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过“立德树人”,生动地诠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基本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深、弄懂、悟透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 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下,学界对立德树人的讨论是多视角、多层面的,本文从立何种德、如何立德、树什么人、人如何树、立德与树人是何种关系等方面进行哲学追问,从哲学的视角探讨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

一、立何種德:立社会主义之大德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立德”是就人民大众而言的。对于人民大众,所立之德,就是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之大德。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有禁止性道德和倡导性道德之分。禁止性道德是底线,只需要守不需要立,更多的实质性内容纳入法的范畴之中,不是立德问题,而是立法问题,例如禁止杀人、禁止欺骗等等;倡导性道德是天线,它需要不断地攀登,例如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等。我们要立的就是倡导性道德。二是倡导性道德有大德与小德之分。不随地吐痰、敬老爱幼等是小德,立党为公、敬业爱国等是大德。守禁止性道德易,立倡导性道德难;立倡导性小德难,立倡导性大德更难。也正因为难,所以必须在全社会立德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

既然立德,关键是立什么德。按德之本义说来,是指一个社会及其置身其中的成员所具有的好的内在品格和价值观。社会是人之社会,人是社会之人。在处理私人生活时,其道德规范的核心要义是“独善其身”;在处理公共生活时,其道德规范的核心要义是“相善其群”。在现实生活中,“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 均不可或缺。立足于时代的当下性,我们要立的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私德不利、公德难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现代版。作为国之旋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德目是我们的价值目标,必须为之不断地努力奋斗;作为众之航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德目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此作为追求方向;作为己之操守,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这四德目是我们的价值准则,必须以此作为基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兼具,需要公德与私德兼修。

二、如何立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既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那么怎样立德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从观念体系入手,更应该从实践体系入手。一般来说,需要经历倡导者的编码与践行者的解码。与此相对应,就需要建构倡导者所需要的传播机制和融入机制,践行者所需要的认同机制和养成机制,以及倡导者、践行者都需要的保障机制。这五个机制环环相扣,共同作用。

因为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作用,在临界点上质变,使系统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有序的状态” 。这就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一个基本的内生性诉求,即关注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利益冲突和协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关联、环环相扣的网络化培育和践行结构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宣传体系、实践养成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四个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基本遵循。但是,该网络化结构体系的构成要素极其复杂。这一复杂性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作机理的复杂性。在这一结构体系中,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和利益关系最为基本、最为重要;对三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处理也最为基本、最为重要。因为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并不断产生复杂行为,这既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克服机制性“病变”,从而确保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也可能相反之。

从过程论角度来看,过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态,是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是其目标实现的程序。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体现着动态性与转化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秩序性和可调性。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不仅是培育者和践行者的矛盾运动,还包括培育和践行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运动、培育和践行过程内部的矛盾运动。在这一总矛盾运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促进培育和践行过程矛盾转化,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每一环节的运行机制以及整个过程的机制链条。

从系统论与过程论的接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机制链就是通过宣传倡导、融入转化、认同内化、实践养成和保障固化五个环节的控制和引导使系统微观层次运行机制的相互作用并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在其本质属性上,是培育和践行结构体系中各种要素作用方式及培育和践行过程运行规律的本质反映。这一机制链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稳定性,即机制链一旦形成就会朝既定方向强化自我;二是强制性,即机制间的相互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是根本性,即机制链是培育和践行过程运行规律的本质体现;四是复杂性,即机制链是培育和践行结构体系中各种要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机制链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强制性、根本性、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所具有的稳定性、强制性、根本性、长期性的作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必须集中全力,建构起有效的培育践行机制链和功能优化的培育践行结构体系,促使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按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三、树什么人: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树人,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在政治目的论意义言说的树人;二是认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在人格结构论意义言说的树人;三是认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把政治目的论与人格结构论相结合的意义上言说的树人。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場、观点和方法出发,树人就是要树“大写的人”,即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得到佐证。恩格斯在回答瑞典社会主义杂志记者问及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时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最能确切和恰当表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 。另外在致信意大利社会民主党人卡内帕时也曾写到:既要能“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不流于空泛辞藻”,“除了《共产主义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社会评论》杂志社出版的意大利文版第 35 页),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同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有本质区别。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圣人,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现实性的人。从个体性来看,每个人的个性在消除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自由发展;从群体性来看,人的社会关系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人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完全占有自己的丰富本质;从类性来看,人从一种自在的类存在物发展为一种自为的类存在物,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纠缠,确立起了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而言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

四、人如何树: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

人之所以能树起来,就是因为有精、气、神,保持着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人是一种能动的存在物,精神是人特有的属性。因此,人无精神则不立。为什么精神对于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呢?因为精神是人的元神,是人的元气。“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精神颓丧者,常让人有“残灯风灭炉烟冷”之感觉;而精神抖擞者,多能够“龙马精神海鹤姿”。精神重要性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更是如此。因为族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国家只有坚持了民族精神独立性,才能保证这个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真正独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试问,失去脊梁骨的独立,还有独立的意义吗?时下,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不为普世价值马首是瞻,不做普世价值的应声虫。

五、立德与树人是何种关系:“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辩证统一

对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同义的意义上把二者关系理解为一种并列关系,看成是同义反复;也可以在因果意义把二者关系理解为立德是树人之因、树人为立德之果;还可以在主次意义把二者关系理解为树人比立德重要或是立德比树人重要。但我们更愿意从“人本身”的立场上把二者关系视为整体。

立德树人首先是一个结构性整体。德、智、体、美、劳等是人之素养的基本构成,它们的综合化就能够充分表征着人。人的外在表现形态的确具有多样性,但并不是所有形态都能体现其“内稳态”来。人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保持自身根本性质和基本功能的稳定性,维系德、智、体、美、劳的基本特质。特质变了,人也就变了。当然,德、智、体、美、劳等也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联系断裂,势必消解人。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的,即它们各自的存在都需要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是结构辩证关系。

立德树人还是一个历史性整体。如果说从结构性总体说明不能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来把握立德树人,否则就会把“结构”关系变成“序列”关系,进而无法解释德、智、体、美、劳等素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关系,那么,从历史性总体来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也不能把“序列”关系变成“结构”关系,否则就会否定其生成性。换言之,德、智、体、美、劳等素养是并存的,但从人的核心素养生成角度来看,却经历了却有本位时期的存在,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劳等素养的并存是客觀存在的,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国家,德、智、体、美、劳等素养有其中一方面处于表现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其他则处于表现矛盾的次要方面,直到这些核心素养业全部展示出来,将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时期。

基于结构性整体与历史性整体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立德树人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简单的主次关系,实质上就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第183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

闵兢,华学成.公共危机治理视域下的社会应急准备[J].学海,2011(4),第109页.

王学俭.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页.

转俞可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http ://www.aisixiang. com/data/13564.html(访问时间:2019年7月12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周忠华.本土化践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度的根本路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潜夫论.卜列.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周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4-60.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