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倍
摘要:真正意义上的礼乐制度生长并繁荣与周朝,它统领全局,审美品格也在其影响下呈现出温润典雅的特征。玉器保留了几千年来的贵重,同时随着周人崇尚精神、品德文化特点的形成,又被赋予了新的高尚、典雅而完美的品格。
关键词:礼乐制度;比德于玉;审美文化
西周时期,封建宗法、礼乐教化兴起。统治者的存在不再全权依附于神明,而是逐步显示出人、理性、文化的一面。周朝第一代统治者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界允阁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界,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1)周建朝伊始,周公为维护本朝天子的正统形象,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不是周人敢于颠覆殷的国运,而是上天不愿再辅弼昏庸残暴的殷朝了。殷商时期凶猛残暴的大小神抵,在周公的描述下,转身成为了亲民和善、仁慈理性的天神。国君之所以是国君,不再是因为他是天神的后裔,而是因为他得民心、善理政。因此,为了取得神的欢心人们不再必须奉献牺牲、顶礼膜拜,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拥有仁德友善、诚信正直等一切美好的品德,向往成为一个“君子”。
表面上看,人们的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天神,但是相较于一个只会护佑本族的天神上帝,周朝的天神更具有人文理性。天神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是人们的精神信仰。所谓“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2),神仍然存在,但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于自身。神治开始向人治转化。周朝通过大举分封,建立起一个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完整的宗法政治体系。周天子既是一国之主,有时最高的宗族之主,最大的家长。此时周朝的存在不再取决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好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伦理等级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礼乐制度诞生。从祭祀、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礼乐制度以等级为界,规定了各种礼仪规矩,使社会成员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而每项礼仪都有音乐歌舞相匹配,雍容舒缓的乐调,中正典雅的氛围,塑造了中庸规矩的性格。(3)
礼乐之治诞生了一个美学化的社会。也就是从这一时期一直到两汉,玉器开始了从神秘狞厉之美到古朴温润之美的大转变。昔日礼玉虽然仍然是统治者政权的象征物,但是在更多时候,玉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比附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4)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也对此做出过阐释。在《礼记·聘义》中,对于“君子贵玉而贱珉”,孔子提出了玉具有十一种美德,即“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从玉器的色泽、质感出发,古人总结了君子与玉的共同点。从色泽看,《礼记》说,玉“温润而泽”,即玉色温润而富有光泽。既而以温润与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相比较。可以看出,这已经将对玉器的审美评价上升到道德高度。
此外,古人同样赞颂玉器的声响。
《礼记》:“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乐也”
《管子》:“叩之,其声清搏彻远不杀,辞也”
《说文》:“其声舒扬,以远闻,智之方也”
由于三代时期“君子佩玉”的习俗,玉器的声音总会萦绕于时人耳畔。叩击玉器的声音清越,纯而不乱,听起来清脆干净又可以传播很远,并且一直保持纯粹的音色。所谓“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5),这就是描述君子走路时玉器碰撞发出的声响——温润、清越、悠长。因为君子佩玉,玉器碰撞发出声响,所以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君子光明磊落,不会做偷鸡摸狗的小人之事。于是,玉器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6)也就是这个含义。
与礼乐制度形成之前的原始玉器相比,此时的玉器宗教性逐渐减弱,玉器的审美价值被进一步放大。玉器保留了几千年来的贵重,同时随着周人崇尚精神、品德文化特点的形成,又被赋予了新的高尚、典雅而完美的品格。(7)
时至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战国开启了率真任性的新品格,这里不再有乐舞礼制等级的意味,也不再有平和尚德的内容要求。此时因为儒家学派的主张,玉器保留了“貴德”的品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加日用化、生活化、情趣化的玉器特征。战国玉器制作工艺的高超可以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玉器中看到。曾侯乙墓中的玉器可以分为饰物、用具和葬玉三大类。其中,玉饰物的数量和种类很丰富,例如玉带钩、玉梳和玉?等,(8)最能展示玉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审美特征。其玉器雕刻细致、线条灵动、装饰精美,反映了战国动荡却激情,纷乱却飞扬的一面。
汉代玉器繁荣发达。汉初休养生息之后,国力强盛。张謇通西域,出产于新疆和田一带的美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成为中原玉器的原材料。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方正式宣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的“贵玉”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早期的玉器主要是继承战国以来的传统,但是中期以后,新的器类和器形陆续出现,在玉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新的品格,如镶嵌玉饰的铜器,同时鎏金,金玉生辉,光彩夺目。与之前较为抽象的造型纹饰,汉代更倾向于写实纹饰。一批颇具现实感的玉器形神融合,展现出勃发的生命力,雕刻精细,装饰华美,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至此为止,玉器主要用于礼仪即丧葬的古典玉器时代基本结束了。在此之后,玉器进入主要用于装饰及鉴赏的时代,发展至清朝达到顶峰。(9)
小结
周至汉,玉器的发展路线基本上与礼乐制度影响下中国审美文化的变化吻合。魏晋南北朝礼乐衰败,玉器发展一度走向低谷。唐宋以来,玉器发展回温,世俗化、产业化,作为一种装饰品和生活用具进入寻常百姓家。玉器身上仍然承担着美好、温润的君子品格,但是这一品德不再是百姓所践行的准则,而不过是一种道德理想。这就如同礼乐制度在唐宋至明清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朝到达顶峰。众人各司其职,恪守伦理道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一时期堪称“典范”,践行到极致。但是,物极必反。尤其是明清以来,个人理想被过分限制,知识阶级干脆另辟蹊径,在世俗、情欲、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周代礼乐所倡导的典雅平和、规矩中节存在于“政治口号”中,现实世界的审美品格中,延续更多的是魏晋开启的“自我超越”、“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此时的“礼乐”大概只能在“伦理规范”中找到,与“审美文化”已经渐行渐远了。
注释:
《尚书·多士》
《礼记·表记》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p174
《礼记·曲礼》
《礼记·玉藻》
同上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篇》p204
古方,《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p104
卢兆荫,《古玉史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84
参考文献:
[1]卢兆荫.古玉史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7.
[2]古方.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01.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M].紫禁城出版社,2002.04.
[4]陈炎,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0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