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茜
摘要:“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这个歌唱者声音很好,但是没有特点”,这是近年来听得比较多的音乐评论。所谓人声声音特点是歌唱者用与生俱来的自身“乐器”——嗓音,通过呼吸、共鸣、咬字等科学发声方法,融入自己对歌曲文化的理解、加以提炼并对歌曲二度创作后的艺术展现,从而形成歌唱者自身的演唱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歌唱者本身的嗓音色彩与特性上,更多的是歌唱者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诠释歌曲以及如何形成与听众之间的音乐共鸣,同时也需要听众培养音乐的耳朵、敏锐的听觉,提高自己对歌唱者声音内在律动和乐感体现的认知。
关键词:音色;乐感;歌曲文化;共鸣
歌曲是音乐的常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独特并且具有一定社会关注度的艺术领域,由此吸引着众多歌手。传统的歌手大赛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原生态四种唱法,随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提高,近年来逐渐淡化了这种固有的分类模式,一种用“最适合作品的声音来诠释和表现作品,就是最美的声音”的艺术观念深入人心。如今无论是声乐专业学习者还是业余声乐爱好者,歌唱者们都通过努力探索、二度创作后用自己认为最适合作品的声音来呈现作品,从而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歌唱者。为观众服务是演员追求的美好目标,歌唱者们通过努力后得到了赞美的声音,但同时也得到了不同方面的音乐评论,那就是“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这个歌唱者声音很好,但是没有特点”。什么是特点,是指歌唱者的音色还是歌唱者的乐感,是歌唱者没有特点,还是听众没有共鸣呢。歌唱者的音色与生俱来,所谓声音特点不仅是靠音色,而是情感表达与音乐沟通的完美结合,这需要听众培养有音乐的耳朵,具备敏锐的听觉,同时了解歌手个性化的元素以及音乐的语境。
一、歌唱者与生俱来的音色
声带是人的发音根源体,振动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那么什么来决定歌唱者的音色呢。首先,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不一样,从生理角度而言,每个人的音色就会不一样,哪怕音色非常接近的两种声音,仔细听辨也会有所不同。其次。每个歌手通过呼吸,发音,共鸣,语言等全方位的调整后,使自己最原始,最质朴的基础音色,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趋于完美,但是由于每一位歌唱者调整的度不一样,把握的空间感也会不一样,因此产生的音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色泽。我们总是强调,歌唱者要掌握声音音色的变化,比如声音由亮变暗,由暗变亮等,在掌握演唱技巧和把握感觉后,由于歌唱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程度不同感觉把握,也会呈现出自我特征的音色变化,因此基础音色接近的两位歌唱者在掌握相同程度的方法后演唱同一作品,也会产生属于各自特性的音色。或许有人会说腾格尔的声音一听就是腾格尔,刘欢的声音一听就是刘欢,而有的歌唱者对于部分听众而言并不能马上听辨出此时演唱的就是这位歌唱者。由此都归结于“这位歌唱者唱的很好,这个歌唱者声音很好,但是没有特点”,其实这是片面夸大原始的基础音色与其特殊性,忽略了音乐的内在韵律。
二、歌唱者对歌曲文化的理解与二度创作后的演唱特点
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巧妙结合,他们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歌曲的发展。说到歌曲文化很容易将重点落在歌词的内容上,它记录着历史,反映着老百姓的心声,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与精神。在中国歌曲文化的土壤上,无疑民族歌曲文化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按地域分类有北方草原文化民歌、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西部藏族民歌等七个不同风格的民歌;按民族分类,中华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56个民族民歌;按形式与内容分类更是丰富多彩。每个地域、每个民族、每种形式的民歌都反映着特定的民俗风情,其中的旋律线条与歌词内容都承载着历史,深入了解其中的生活与内涵才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歌曲文化,为创新歌曲表现、激发演唱灵感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民族民间歌曲,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流行歌曲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用抒情诗歌写成,曲式结构大致分为单一曲式,二段体,三段体,把握其中的韵律美至关重要;歌剧选段戏剧性强,则以了解剧中情节矛盾、冲突、发展、解决为基础,以便把握剧中人物思想感情起伏变化,从而更好地塑造好角色表现歌剧情景。随着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与传播,流行歌曲的发展无论从演唱上还是编曲、配器手法上都呈现着多元化,歌词内容更是迎合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等多种特征。
深刻地、全面的了解歌曲文化是不容易的,需要做大量的功课。二度创作除了表演技巧以外,还需要以了解歌曲文化为基础,深入生活、深入学习、不断探索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深刻地表现情感。
当一位歌唱者演唱一首作品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这个作品,然后对这个作品进行分析和演唱设计。从理论的角度而言,乐感主要包括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律感,语气感等六个方面,合理的把握这些内容,乐感表现就比较全面了。由于每位歌唱者对歌曲文化了解的深度,宽度不一样,在作品理解之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思考;与此同时每位歌唱者演唱歌曲时乐感感知程度不一样,体现出来的韵味也会不一样,因此,每位歌唱者呈现出来的声音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三、培养听众与歌唱者声音特点的共鸣
(一)培养音乐的耳朵,增强对音色的敏锐度
对于歌唱者而言,想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而对于听众而言,想要深入音乐,了解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特征,那就必须培养音乐的耳朵,对歌唱者的音色要有一定的敏锐度。我们总是在探讨这个歌唱者声音有特质,那位歌唱者声音没有特点,那我们是否理解,每位歌唱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嗓音。即使音色再相近的两位歌手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样当一位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你认为这位歌唱者唱得很好但是声音没有特点,听不出来是哪位歌唱者声音,可为什么有的听众在同样的情况下,就能听出来是这位歌唱者的声音呢。很显然,因为每一位听众对音乐的韵律感、对声音的敏锐程度不一样,因此听众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听觉审美,增强自己对声音色泽感的辨识非常重要。
(二)提高对演唱者声音内在律动的音乐共鸣
听众不仅要提高审视声音的敏锐度,还要了解歌唱者体现韵味的常用技巧和内在的律动感的常用表现方式。也就是乐感的体现。不同的歌唱者演唱同一个声乐作品,不仅音色不一样,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感觉也会有区别。仔细听旋律线条,你会发现,无论是从强渐弱,还是从弱渐强的力度变化,或者是滑音,装饰音的圆润度的分寸感,都会有各自的味道。留心听,用心听,久而久之你就能和歌唱者有音乐心灵上的沟通,从而搭建。听眾与歌唱者之间的声音共鸣。
人声音色不可复制,嗓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乐器”,经过专业或非专业的演唱历程与生活体验,形成独具自我魅力的演唱风格。所谓歌唱者是否有特点,不仅在于歌唱者本身的人声音色的特殊性,更多地体现在歌手深入理解作品、积累丰富的感情素材之后,如何将声乐技巧、演唱特点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并巧妙运用于作品之中。此外,听众也需要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敏锐的听觉来审听声音,这不仅要求演唱者与听众产生共鸣,同时也需要听众与歌唱者有心灵上的投入与沟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所谓歌唱者是否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演唱者唱出来的,同时也是听众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