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泥
说起陈茶的高香,还需要从纯干仓概念说起。事实上,纯干仓的概念兴起于20年之前。纯干仓概念一开始,大家其实只有湿仓、干仓两个概念。也就是湿仓就是传统意义的港仓存出来的茶,而干仓就是未经过港仓存放的茶就就是干仓茶。
然后干仓茶的概念维持了大概5~6年时间。当时市场上大家对于干仓茶也没有太多的细分概念。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干仓茶数量非常稀少,基本上未经过港仓的不管其存放状态如何,都定义为干仓茶。
又过了两三年时间,当时大家都觉得纯干仓就是要纯干燥环境下存出来的茶。这个时候有一款号称北美加拿大存放出来的88青作为其代表。时间又过了两三年,大家发觉还是有问题。因为很多在北方干燥环境存出来的茶,似乎转化效果很不理想,于是纯干仓的概念又变成了干净仓储存放出来的茶。这个概念一直持续到2012年左右。
从纯干仓茶说起
到了2012年左右,大家对纯干仓开始做出了细分。因为干仓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只是“纯干仓”三个字已经无法涵盖所有非经过传统港仓存放的普洱茶。所以,大家在“纯干仓”三个字的大概念又细分出了“传统仓储”、“自然仓”、“干仓”、“纯干仓”四个概念。
那究竟什么是传统仓储呢?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认为传统仓储就是港仓,有的人则认为传统仓储就是在南方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湿热地区未经过精心照料存出来的茶,特点是转化速度快,香气略有缺失。
那自然仓呢?自然仓的定义就要广泛的多,可以视为在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香港、台湾、福建)这片区域存放出来的茶,但是干燥程度要比传统仓储来得高。显著特点是转化好,有一定香气,入口顺滑。
再来就是干仓,是比自然仓在干燥程度上高一些,存放地点没有特别区分。显著特点是转化比自然仓慢,但是香气更好,口感则要“刚硬”一些。
最后是纯干仓,在2012年左右,被定义为纯干仓的茶,是市场上最受追捧的宠儿,香气好,具备一定的转化,口感醇厚刚强。然后在这个概念之下,开始有商家要求纯干仓的茶的外包装必须相对完美,也就是说不能破损太厉害,不能有太多虫咬痕等等。
应该说,划分出港仓茶、传统仓储、自然仓、干仓、纯干仓五个概念,对于市场以及喝茶人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普洱茶是讲究后发酵的茶,不同商家/藏家手中的存出来的茶的仓储状况干差万别。而理顺这些概念,其实是有助于整个普洱茶陈茶市场的发展的。但是,到了这两三年,市场情况又有变化。
什么叫做纯干高香?
大约两三年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纯干高香”。简单从字面理解,很多人会觉得那不就是之前的纯干仓?因为之前纯干仓的显著特点就是香气纯正干爽。但是,到了市面上,有些消费者要求纯干仓茶必须包装非常漂亮,不能出现破损、虫咬痕(洞)、茶油。
于是纯干高香四个字变成了完美版面+纯干仓的组合。再于是,很多商家藏家以前只注意茶是否干燥清爽,茶香是否饱满,对于茶的包装也只要求相對完整,再新的纯干高香概念之下,那些包装相对不那么漂亮的纯干仓茶在价格上要比包装完美漂亮的纯干仓茶来得低。在这些消费者的推动下,商家买卖茶叶除了仓储必须纯干仓之外,也开始要求包装必须完美漂亮。经过了两三年时间,市场上对于普洱陈茶,又变成了港仓、干仓、纯干高香三个概念。以前的所谓自然仓、干仓概念几乎没有人再提了。
再纯干香概念之下,之前相对不那么吃香的昆明仓以及中国北方仓存出来的普洱茶摇身一变成为了“纯干高香”的代表。
但是,笔者对这些包装完美漂亮、香气高扬的陈茶,其实心中是有疑虑的。在更早时候,很多喝茶人对于这些在纯干燥环境下存放多年的普洱茶是不认可的,并且给了这类茶一个“僵尸茶”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茶不怎么转化,喝也不怎么好喝。但是,因为环境所致,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即便如何精心照料,可能可以存出来的没有虫咬痕的茶也会略微带一点茶油,可能存出来没有茶油的茶但是还是会有虫咬痕。也就是说,在传统认知上,可以存出来好喝的普洱茶的区域现在变成了很难存出来所谓的完美包装版面的“纯干高香”茶。但是现在市面上很多“纯干高香”茶实际上又不怎么好喝。
对于商家而言,在商言商,既然纯干高香且包装版面完美如新的茶价格更好,那么交易时候,这类茶的价格也都高。但是那些好喝,仓储没问题且香气非常干爽但是包装不那么漂亮(有虫咬痕、茶油)的茶价格却要低上不少。于是笔者忍不住要发问,普洱陈茶,你是在喝茶还是喝包装?
喝茶还是喝包装?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反对包装状况可以反映普洱陈茶的仓储状况,但是就长期以来的实践来看,香气是否干爽仍然是判断一饼茶的仓储状态的最佳标准。包装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并不应该像今天的市场一样,几乎成了决定一批老茶价格高低的唯一因素,这对于普洱茶市场来说并不是好事。
在这样一种讲究包装必须完美如新的市场驱动之下,不难想象现在的南方仓储中,也会极其刻意的把仓库温度、湿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以维持茶的包装纸可以保持在较好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普洱茶的后发酵是需要合适的温湿度的。不难想象,长期保持在干燥(湿度60%)以下的茶其实转化速度会非常慢,甚至近乎不怎么转化。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样的导向之下,普洱陈茶究竟要走向何方?
我们喝普洱讲究陈,是因为新茶刺激性大,需要时间的驯化来使得普洱茶变醇厚、顺口。那如果因为市场一味追求包装的完美而忽略口感的变化,那么我们还买一堆转化不怎么好的“纯干高香”的陈茶做什么?茶,终究是入口的,包装纸再漂亮,也没人会把包装纸撕碎了放入茶壶/盖碗中一起冲泡。笔者不否认包装纸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茶的仓储,但是茶的香气干爽与否才是判断一个陈茶仓储的最佳标准。如果纯粹追求包装必须漂亮,干脆大益等商家带头将新茶在出厂前直接覆膜抽真空好了,保证数十年如一日,包装纸肯定长新一如刚出厂。笔者一直强调,普洱茶是饮品,虽然其具备了很多金融属性,但是最终,还是要拿来喝才算数。
理性看待包装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很多号级古董茶是没有独立包装的。大家也都知道,许多印级茶的包装也是残破不堪的。笔者一直强调,普洱茶是饮品,是拿来喝的。笔者也一再强调,不否认包装对于判断一片茶仓储状况的参考意义。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包装完美如新的纯干高香茶,实则又回到了当年一味追求干燥状态下存出来的茶才算纯干仓茶的老路上。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的后发酵需要一定的温湿度,而普洱茶的传统包装材料中(笋壳/竹蔑)是不可避免会带上一些导致包装纸出现虫咬痕的因素的。而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茶叶出现茶油也是非常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看待一片陈茶的仓储好不好,光看包装纸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闻香,要品饮。如果说,一片存放十年以上,包装十分完美,香气十分干爽,但是喝起来还是如没怎么转化的茶,还有什么存在意义?不如出厂就直接抽真空,或者更干脆放入马口铁罐冲氮保存。
笔者说这么多,是希望可以理性看待包装,不是说出现一定的虫咬痕以及茶油的茶就代表着仓储不好。终归,我们是喝茶不是喝包装。如果市场再继续对于陈茶的包装这么苛求下去,可能若干年后,大家都在喝着青味十足的老茶,聊着天说这茶存的真是“不错”,那么,可能这是普洱茶发展数百年来最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