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如 陈闻彦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新春伊始,习近平主席这句暖心的祝福语,巧妙地嵌入了福建的两个地名,让全国人民以及全球华人都认识了它们。
福安,三面环山,如同屏障,可抵寒潮,南面滨海,吹拂着柔和的海洋性季风。独特的地形,温暖湿润的气候,正是孕育坦洋工夫的佳境。这个与“世博”同龄的名茶,曾创造了坦洋村“茶袋铺路当床倒”“白银用斗量”的繁华盛景。
也正是在这里,80多年前,“茶界泰斗”张天福建立了福建省首个茶叶研究机构——福安茶业改良场,是福建近代茶学科研的中心,并培养了大量的茶业科技人才。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福建茶种资源的“宝库”以及茶树品种选育研究的前沿阵地。
小叶成大业。如今,坐拥30万亩茶园、年产值达16.65亿元的福安,更是构成千亿闽茶产业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尤其是以茶叶精深加工、茶旅休闲观光为代表的三产融合新业态,正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于是,当我们来到福安时,适逢福安坦洋工夫文化周暨第十四届“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会。茶农、制茶能手们藉由“茗战”这一古老的方式切磋技艺,甘醇的茶汤,热络的气氛,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也传递出了浓浓的人情味。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同样,喝茶也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安宁。福安人不正是通过茶这枚芳香的树叶来诠释“幸福”与“安宁”的定义吗?
福至山海,安宁茶乡。
醉卧在福安梅洋岭(人称王加山)山间的北门茶场,是众多摄影师的追逐之地,熟悉福安山场的人都知道,赏福安茶园春色,北门茶山为最!无论是蓝天白云的晴天,还是烟雾迷蒙的雨天,不管清晨还是黄昏,这里,层层叠叠的茶山,以其柔美的线条,都令人痴迷。
入夏以来,天气非常不稳定,暴晒高温的晴天与电闪雷鸣的雨天交替进行,碰巧到北门茶场的那日,阴雨连绵,盘旋山路之后,下车感到如倒春寒般的凉意,600米海拔的高度在温度上得以直观
甘棠:
云雾山花,宛如仙境
地点:甘棠镇湄洋王加山
茶园:北门茶场
海拔:600米体现。四处云雾缭绕,能见度不及20米,却让人恍惚以为来到了仙境。
茶园主介绍,北门茶场开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近海的缘故,东南方来自海洋的水气上升,凝结成茫茫的云雾,致使满山遍野云雾缭绕,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呈现“雨天满山云,晴天遍地雾”特殊小气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生产的翠芽、银毫、茉莉花茶等品种,香飘五洲,誉饮重洋,荣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金奖与银奖,被授予中国文化名茶、福建省名优茶称号。
如今,步入茶色梯田,满眼尽是梅占、福云6号、金观音、白芽奇兰等名贵茶树,细雨中绿芽绽开,隐隐约约听见云雾中有人声,循声而去,看到戴着斗笠的村姑们正有说有笑走向远处的厂房。等待雨后初霁,她们又该采下冒尖的绿叶了。
据说每年四月,茶园中山花烂漫。上千株樱花树遍布500亩北门茶园,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观赏。云雾中,这幅景象只能想见,在这一方超俗的山水之间,连草都芬芳香韵,更何况优良的木本植物“茶”乎?也更不用说茶叶和樱花红绿相衬的美景……
在一株路边的茶树上,惊喜发现了大片蜘蛛网,因挂满水珠晶莹剔透,折射出闪闪光芒。在茶园上能看到有伴生的杂草与蜘蛛网在茶树上,正好验证了北门茶场的自然生态环境。据茶农介绍,如果喷了农药,蜘蛛和害虫都一并消失,也就没有什么蜘蛛网了。
雨依旧忽大忽小,茶园主人把我们带入位于茶园中央的3楼观景台。如是晴天,放眼眺望,整座茶场都会尽收眼底。虽云雾挡住了视线,鼻息间依然有茶的芬芳,此时,主人已端上提前泡好的红茶,在寒雨中如雪中送炭一般温暖,房间里立刻升腾起氤氲的茶气。
“烹茶汲水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涵。”北门茶场就像茶叶的天然氧吧,这方绿意无边的土地,蕴藏着绝佳的名茶秘方,干百年来这方天空下,弥漫的茶香绵绵不绝……
说起坦洋工夫茶,绕不开其发源地坦洋村。漫步于古村,可游古街市,看古茶行,访老茶人。几百年来,坦洋村的命运始终与“坦洋工夫茶”捆绑在一起,茶兴村兴,茶衰村衰。历史沉浮中,村子“茶季到,干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的繁华盛景一度成了村民遥远的共同记忆。
走进村口,一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奖章就呈现在游人面前。这枚奖章,透露出的是坦洋工夫茶当年的兴盛。“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说的就是坦洋工夫茶。自1915年至今,坦洋工夫茶经历了鼎盛时期,现在也正经历着平淡期,这枚奖章的光辉,似乎在预示着坦洋工夫又会再一次以高傲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坦洋村,最知名的要数福安坦洋茶场,目前由福建同泰春茶业所经营。茶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可见梅、山苍子、枇杷、柿子、柚子、黄花菜等赏花或食用植物,漫步茶园,的确可以闻到
坦洋村:
静待盛景重现的百年茶厂
地点:社口镇坦洋村
茶园:坦洋茶场
海拔:600~700米时不时飘来一阵不知名的清香,令人陶醉。其中,福安坦洋茶场还有720亩桂香生态茶园,茶园里桂花遍布,只为再现坦洋十景之——桂香山,吸引游客观赏桂花,让久居城市的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福安茶园文化。
离茶场不过几百米,就能看到坦洋茶场的制茶基地。曾经忙得不可开交的茶厂,因为过了制茶季,显得格外安静,仿佛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安详修养。空荡的车间里,只见两位女工在挑拣毛茶。这座厂房约有百年历史,昔日茶产业的辉煌和国有资质,让其具有天生的“优越感”而屹立至今。随着坦洋工夫的复兴,它似乎在期待另一次的崛起,重现当初的辉煌。
老厂房墙上挂满了老照片,是前人留下的印记,随着图文并茂的解说的,好似时光倒流,置身于此,看见一大群入围着忙里忙外,热火朝天的制茶时光,仿佛又回来了。但却是花开不语,花落无言,只能静静看着眼前的记忆,让时间模糊了曾经的喧嚣,静待盛景重开。“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每一个到坦洋村的人,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感。这种情感,缓缓流进心里,让到這里的游人,都不忍离去。约三五好友,泡上一壶好茶,就可以道上一整天。
对每一个爱茶之人而言,每一次访茶,就像一场朝圣。在福安还有个地方,不仅在茶人心中,也在茶业工作者心中,宛如亘古不变的圣地。它就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福建茶科所”)。
之所以说来此“朝圣”,是因为茶科所的诞生离不开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心血投入。1935年8月,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张天福,来到福安创办“一校一场”(“茶叶班”和“改良场”即后来的闽东农校和省茶科所的前身)。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茶科所内至今还保留着张天福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宿舍,今命名为“第一宿舍”。就是在这座简朴的房屋内,张天福与科研伙伴将福建从手工制茶带入到机器制茶时代。
在第一宿舍旁,登上近百级台阶,便来到一个被誉为“茶种资源宝库”的茶树品种资源圃,里面保存国内外近1000个品种、4000个种质的茶树,堪称集中国茶树品种之大成的“茶族大观园”。再环顾四周,其独特茶园风光与全国著名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于一体,福建茶科所已经成为游人体验寻茶之旅的必到访的一座大观园。
茶科所:
朝圣茶族大观园
地点:社口镇白云山东麓
坦洋:
一个村庄的百年荣光
文 黄怡
初夏时节,微雨濛濛。继永春站之后,“寻找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一行来到福安市坦洋村。美丽的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放眼望去,村前桂花溪流水潺潺,岸边绿树苍翠。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坦洋村的形状呈长条木板型,故而坦洋又叫“板洋”。据悉,在民国以前,坦洋村便是种茶和制茶历史悠久的村庄,又由于商贸往来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坦洋因此集聚了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底蕴。
历史遗迹遍布的胜地
从福安市区到坦洋村并不会特别遥远,大约车程个把小时。在坦洋村口,历经风雨沧桑的真武廊桥跃入眼帘,只见它横跃清溪,端庄大气,犹如一只美丽的飞凤。桥上有一对黑底金字的对联,“坦洋十景一屏障,武帝桥跨两县界”。据了解,真武廊桥建于清乾隆二年,内设神龛,主要奉祀真武大帝以镇水患,也是乡民祭祀祈福之处,故称“真武廊桥”。清咸丰年间,坦洋工夫的创始人之一施光凌领头重修了廊桥。在过往,真武廊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当年坦洋工夫茶便是通过桥下的水路运往欧洲。
真武廊桥入口有两块大石,一块是张天福老先生书写的“坦洋工夫发祥地”,另一块是骆少君书写的“工夫红茶甲天下”。據当地村民介绍,真武廊桥自古以来就是坦洋乡民收茶青的地方。时光荏苒,如今的真武廊桥已经失去了往日担负的交通功能,唯历史文化价值被后人所记载。离廊桥不远处便是坦洋村的古码头,它无声地记载了昔日坦洋工夫茶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的热闹场景。
站在桥上,美丽的坦洋村近在眼前。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国闽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实际上,坦洋村的辉煌不仅体现在悠久的红茶贸易史,更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埙、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海茶商。
繁华如梦,如今的坦洋村除了声名远扬的坦洋工夫茶之外,更有许多青砖黛瓦、美丽如斯的古建筑遗存,它们是坦洋历史的缩影,有的仍然焕发光彩,有的湮没于尘烟里。据悉,村里有25座保存良好的古民居,它们是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坦洋文化的见证者。
走进坦洋村,可以看见街边大小茶行十余家,分布在左右两侧。正午的阳光照拂着整洁有序的老街,时不时地有载满茶叶的小货车从我们身边经过,风尘仆仆,让人仿佛又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茶市盛景。
我们择一小路欢快前行,大约十多分钟便看到一些清代建筑风格的老宅,互相紧挨着,在周边的大树掩映下,显得清幽寂静。虽然一些房子看起来十分古旧,但仍掩不住昔日繁华的影子。仔细观察,惊喜地发现一种久远的建筑习俗“屋脊垂鱼”是坦洋民居的一大特色,据当地村民介绍说,这种建筑特色寄托着大家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从部分民居的分布情况看,上街主要以胡氏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胡氏族人相对集中;而下街则主要以施氏宗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施氏族人的住宅,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记载茶商故事的民居古建
我们拾阶而上,先来到位于老街的施家府邸,这是一座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老宅,它横卧在苍翠竹林之下,雄伟气派。青石砌成的门牌极为庄重雄伟,“武魁”二字苍劲有力,彰显了大宅曾经的主人一一中英茶叶贸易开拓者、丰泰隆茶行主人施光凌显赫的身份。
据了解,施氏大院是目前坦洋村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宅群蜿蜒而上,由四大庭院组成,最高处为茶楼,是整个施氏大院点睛之作。该茶楼目前是福安市乃至全省少有之茶楼。四大庭院中每个院有前中后院,各院都有公用的厢、堂、园、天井及单家独户房,井然有序排列。
施家后人施继康老先生看到我们在院子里参观,便起身热情为我们沏茶,邀请大家歇脚落座。院子大堂里里供着施光凌塑像照片,墙壁上悬挂着施家过往的辉煌历史简介牌匾,让我们仿佛感受到时光倒流,同时也为施家府邸能继续留存于世,并保护得极为完好而感到欣慰。
据施家人介绍,昔日施氏大院的大门上嵌着一块大青石,上面雕刻着极为精致的清光绪皇帝圣旨,圣旨上有硕大的“节孝”二字,在施氏祠堂大厅上也悬挂着同样内容的木制圣旨。这个“节孝”圣旨牌坊与清咸丰年武举人施光凌中举时的“武魁”匾额皆是当时坦洋乃至福安施姓光宗耀祖的标志。如今节孝牌坊石和木牌坊已不复存在,石坊也因大门被毁而毁。
据施家大宅不远处,便是著名的横楼,也是丰泰隆茶行旧址。“横楼”的现任主人是傅佛华,于2009年租下老旧的横楼重新修缮,整个建筑体既保留了原有茶叶加工厂的格局,又复原了当年的萎凋室、发酵房、烘焙室、仓库等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横楼百年茶叶贸易文化。
在施家府邸的东边,便是由当地茶商捐资兴建的天后宫妈祖庙,庙里供奉着湄洲妈祖娘娘的金身。它的建筑形制类同福州城区的福安会馆,整座庙有六进,五开间两天井,还有一个炮楼位于正门一侧,规格很高,寄托了当年乡民们对坦洋工夫茶顺利通过水路销往海外的慰籍之情。
据了解,除了真武廊桥、施家府邸、横楼和天后宫,坦洋村里还有其它不少标志性古建筑群,例如炮楼、王家建筑群和胡家建筑群等。胡家建筑群位于天后宫附近,是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胡兆江后人的建筑物,由两个炮楼和多处大院构成,其整体布局犹如堡垒,厚墙刀枪不入,固若金汤。核心地带还有秘密水井、粮仓、弹药库,据悉是昔日衙门的茶税局。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仔细参观王家建筑群和炮楼,也藉此给将来的回访留下念想。
数百年来,坦洋村的命运始终与“坦洋工夫茶”捆绑在一起,在历史的沉浮中演绎着它的发展史。在我们此番探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个村庄正以全新的面貌努力复兴“坦洋工夫”的百年荣光。令人欣慰的是,与往昔相较,如今的坦洋村已成为融合了茶文化展示、古建筑观光和农庄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投资千万的村落主题公园、横楼民俗茶博物馆和古码头旅游等工程的兴建都让这个古老的茶乡散发出浓郁而朴实的民风,相信不久的将来,坦洋村将真正成为闽东乡村发展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