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傧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贯彻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关爱学生、关爱生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文章从关爱学生教育智慧的角度出发,从“敬畏生命,呵护学生”“放低姿态,平视学生”“包容错误,善待学生”“走进心灵,倾听学生”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在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下,关爱学生的具体教育智慧。
[关键词]关爱;教育智慧;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1-0080-02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的必修课题。关爱学生,关爱生命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关爱每一个生命,静待花开。关爱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应该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之中,关爱需要温度,更需要智慧。
一、敬畏生命,呵护学生
每颗流星在广袤的夜空中都是亮丽的风景,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都是独特的孤本,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向着光明的。每朵鲜花都有理由盛开,每个生命体都有绽放的权利。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敬畏生命,人文关怀,让学生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共同成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周国平曾说:“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重要的人文素质就是要对生命有同情心,要善良,要信仰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怀有一种慈悲心和敬畏之心,教师至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要以博爱之心去善待生命。”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偶然的寒暄、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而教师一道鄙视的目光、一回无心的冷嘲热讽、一次情绪化的宣泄也许就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未成年的学生心理较脆弱,情感依赖性较强,他们内心有时很难平静、从容、淡定。在经验和阅历都很丰富的教师面前,学生的心理往往有不堪一击的一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呵护学生的这份脆弱,并使得他们善良的天性不被扭曲,内心变得强大,人格变得完善和健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放低姿态,平视学生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应做到平心静气、平视对方、平等沟通、平等对待,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希望生、潜能生,甚至是犯错误的学生。从教育服务的终极目标来说,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生的终生负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能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是令人敬而生畏的权威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放低姿态,放下身段,平视学生,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立场和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要有儿童视角,不再俯视学生,要发扬教育民主,营造更好的教育生态。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教师的要做到目中有人,避免陷入自以为是的偏执中。武汉市“最具影响力校长”——粮道街中学王朝文校长曾分享过其到新西兰一所学校参观,目睹一位身高1.98米的男教师为了让学生没有压迫感,特意跪在一位学生面前,与该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其情其景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中国校长。笔者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因为最后排一位学生发言时看不清黑板,就积极鼓励前排的同学主动与该生临时对调座位,不经意的此举却在课后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这也让笔者对智慧关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师不要以命令者自居,对学生发号施令。
三、包容错误,善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要以友善、温和的问询代替苛刻严厉的批评、责骂。切忌以一次偶然的小错误为标准对学生进行道德评判,也许因为教师不经意的“贴标签”,在学生心理就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烙印,形成永久的心理阴影。不要轻易把点滴错误任意放大,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以上八种行为之外的行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罪犯可以附条件不起诉(相当于暂缓起诉),可以封存犯罪记录。由此可见,连冰冷无情的法律都能宽容未成年人罪犯,更何况是幼稚的在校学生犯点小错误?每个人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犯错、纠错、完善的过程。笔者所教班级一位学生(13周岁)因为一时的贪念,在第四节课后借进办公室交作业本之机把一位教师的手机顺手带走,最后经过笔者“缜密的侦查”,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该生心理防线崩溃,对偷拿老师手机的事供认不讳。出于对学生隐私和名誉的尊重和保护,为防止该生的过激行为,笔者进行了特殊化教育和处理,该生也深深地忏悔并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错误。笔者实质上是宽容了该生的错误。教师应以学生纠错为契机,提升学生对错误的自我修正能力,强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教育无痕,犹如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教师可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去启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和法律情怀,避免空泛的道德说教。
四、走进心灵,倾听学生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最美的方式就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 倾听就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倾听中应多一分理性和耐心,少一分冲动和急躁,避免自己的主观臆断。谈话是一门技术,听话是一门艺术,经常打断学生说话,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教师是缺乏魅力的。学会倾听,为学生留下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是对说话者的一种尊重,也是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笔者所在学校平时每个月要对学生进行仪容仪表检查,包括头发、手指甲、穿校服等常规项目,偶尔会遇到个别学生穿有个性、标新立异的服装,作为班主任,笔者往往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想让他们明白校服也是一种校园文化、穿校服也是教育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等道理,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有位学生告诉笔者:“你应该直接告知这些不穿校服的同学,哈利波特也是穿校服的,名侦探柯南也是穿校服的,王俊凯、王源也是穿校服的。”这招果然奏效。笔者感慨万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进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准则。教师的眼里不能只有分数、排名、重点率、合格率、文明班、好學生、领导是否满意等功利化因素,应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人生态度、自信心、坚强品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文因素。教育工作就是净化一片蓝天,绿化一片沃土,感化一群学生,如阳光洒向学生心灵的角落,如春风拂去学生心灵的尘埃,如细雨滋润学生心灵的田野。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之间唯有以心相交,方成久远。教师以关爱为经,以智慧为纬,定能编织美丽的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采撷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愿我们教师的每一堂课都着关爱的高度、灵魂的深度。
[ 参 考 文 献 ]
吴骏.做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J].中小学班主任,2018(6):43-44.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