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 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自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以来,至今已成立70 周年。在这70 年当中,人民政协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表达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2018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进一步明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本文利用Citespace共词研究和CNKI 计量可视化分析,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当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趋势和前沿热点,以期管窥近年来人民政协的研究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本文采用CitespaceV软件、CNKI 可视化分析两种定量方法。其中重点采用陈美超教授使用Java 语言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Citespace 也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研究中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陈美超开发这款软件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于科学结构演进的论述,即科学发展的本质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积累范式与变革范式的交替运动过程,科学发展是可以通过已经发表的文献提取出其足迹的[2]。本文将导出的知网检索文献利用Citespace 进行数据转换,通过对文献的Keyword、Author、Institution 等内容进行图谱制作,对生成的图谱解读集中在高频节点、聚类知识群、高中介中心的节点和图谱的基本图例说明,以把握学界研究“人民政协”的脉络。
在国内CNKI 数据库的“期刊”栏目,以CSSCI 文献为基础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以篇名或关键词为“人民政协”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精确检索。采用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是由于其检索结果虽然比常用的以主题为检索对象得到的样本量少,但是检索出的文献与人民政协的相关性和贴合度会更高,也更有代表性。检索得到时间跨度为22 年(1998 年至2019 年)的相关文献共计323 篇,其中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征稿通知、刊首语和新书评介等非学术文献21 篇,经过仔细筛选后得到最终有效样本共计302 篇(检索日期为2019 年5 月5日)。通过Refworks 格式导出并保存于download.txt 文件中,本文中所有统计数据都以此为数据源。
1.人民政协研究总体发展趋势。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直接反映该研究领域知识量的变化[3]。因此,凭借Excel 表格工具对302 篇文献在数量维度和时间维度上进行分析,制成图1。如图1,人民政协的研究大致兴起于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在1998—2014 年之间,有关人民政协的研究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2006 年前发文数量总体较为稳定,尤其是2000—2005 年之间较为平缓,2006—2008 年迎来研究人民政协的第一个快速增长时期,2008—2013 年又进入稳定阶段,2013—2014 年迎来第二个快速增长时期,2014 年达到近年来研究该领域的一个峰值,同时也是一个拐点,发文达到38 篇,2014 年到至今,研究呈现下降趋势。
2.人民政协研究载文期刊知识图谱分析。发文期刊作为刊载研究成果的平台,其载文偏好对本领域研究中快速搜集相关材料具有一定帮助,也可为读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提供指引。利用CNKI 可视化分析做出图2,可以看出,发文量在前20 的期刊至少发表人民政协主题的文章4 篇,这20 种期刊共载文144 篇,占全部样本量的47.6%,有关人民政协发文量超过10 篇的期刊有3 种,占全部样本量的15.2%。这些期刊为人民政协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中,《新视野》发文量最多,共20 篇;《求是》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文量次之,分别为16 篇和10 篇。
通过利用CNKI 可视化分析做出人民政协研究文献学科分布图(图3),可以发现,学科分布主要以政治学为主,占全部样本量的85.33%。除政治学科外,其余学科分别为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和公共管理。另外,研究这一领域的只有图3 显示的这16 个学科,表明研究人民政协的学科主要是以政治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侧面反映出当前关于这一主题研究的其他学科视角较少,而且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不足。
图1 人民政协研究年代演进图
图2 载文量排名前20的期刊分布
图3 人民政协研究文献学科分布图
1.研究人员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否形成核心作者群体是衡量某个主题成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志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运行Citespace 时,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对作者进行聚类研究,将Article Labeling 的最低阈值(Threshold)设为2,即发文量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分布情况,有34 个节点、5 条连线,如图4 所示。图4 反映出该领域的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作者发文量而言,虞崇胜成果最多,为5 篇,刘学军、周清和魏晓文为4 篇,包心鉴、刘振强和胡筱秀为3篇,其余作者均为两篇,可以看出高产作者较少且个人发文量不够多。由图可见,网络零散分布着众多单一作者,表明有关人民政协的研究,学界以单一作者发文为主。另外,作者标签大小表示发文量的高低,标签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图4 中连线较少,说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还不够集中,而且合作仅限于小团体之间,缺乏群体性研究和整体共享,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合作子网络。
2.研究机构分布情况。经统计,302 篇期刊论文作者来源于224 家机构,发文机构非常广泛。其中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量最高,为9 篇,依据普莱斯定律统计发文的核心机构,N 为核心作者单位发表最低论文数,Nmax 为最高产作者单位发表论文数。已知最高发文机构发文量为9 篇,得n 为2。因此通过运行CitespaceV,获取发文量在2以上的机构。将其他设置默认,最低阈值(Threshold)即最低发文量设为2,共有机构46 所,发文量124 篇,占302 篇样本量的41%,剩下178 篇文献作者来源于178 家机构。鉴于篇幅限制,在此只统计发文量为3 篇及以上的18 所机构,如表1。18 所机构共发文68 篇,占全部样本量的22.5%。另外,从发文机构性质来看,“高校”“学会”和“研究所”是研究人民政协的主阵地,高校的研究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对人民政协关注较多,其中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对“人民政协”这一政治性较强的问题研究较多、成果也最为丰富。
图4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表1 摇发文量≥3的机构统计表
1.通过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分析人民政协的研究热点重要性。关键词往往是作者核心思想的精练和概括,能够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文献计量研究中的重要指标。衡量热点重要性的两个指标为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指标,知识图谱分析通常用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共同发现和衡量研究领域的热点重要性。关键词的频次高是指该关键词被多次使用,表明该主题内容是把握和探析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心度又称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网络中某节点对经过该节点并彼此相连接的另外两个节点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可以用来直观反映网络关键文献信息和关键词间的联系。从信息传输角度来看,节点的中心度越高,与其相联系的关键词越多,节点也越重要,即为研究重点。
运行CitespaceV 时将分析项目设为KeyWord,出现频率的最低阈值设为4,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5,包含59 个节点和149 条连线。图5 所示的高频词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决定,代表研究热度。其中人民政协是最大的节点,出现176 次,围绕其形成了一个节点众多且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排名前十五的其他关键词及其频次依次为:协商民主(96)、政治协商(40)、民主监督(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3)、中国共产党(9)、社会主义协商民主(7)、多党合作(7)、思想体系(7)、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国家治理(6)、邓小平理论(6)、共产党(5)、人民民主(5)、人民政协制度(5)。这些高频词体现了人民政协的研究热点,图谱中连线的粗细由关键词共现关系决定,反映其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即中心度。当中心度大于0.1 时,节点在网络结构中较为重要。样本中心度大于0.1 的关键词依次为:人民政协(1.15)、协商民主(0.60)、政治协商(0.11)。这几个词在整个关系网络中发挥着较大的联络和中转作用,是研究人民政协的重点。
2.通过突发性检测分析人民政协研究的热点变动与前沿领域。突发性检测功能指在Citespace 软件中设置Burstness(突发性节点),提取出较短时间内频次突然增加、频次增长速度突然增快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即为突现词。这类节点代表着某一研究的转变,能够指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突发节点越多或突发值越大,说明该领域越活跃或者是研究的新兴趋势。利用突现词探测算法,通过考察数据中关键词频的时间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组织变革领域研究的关键词突增点都始于1998 年,说明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基本始于1998 年。另外,通过探测出的五个关键词可以将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图5 人民政协研究高频词共现知识图谱
第一个热点研究阶段为1998 年—1999年,根据图1,这一时期共有文献22 篇。核心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持续两年时间,部分原因是:邓小平理论在1997 年党的十五大被写入党章,而邓小平理论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协商思想,因此引起研究人民政协的学者将注意力聚焦于“邓小平理论”。这个时期研究与“邓小平理论”有关的人民政协文献,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人民政协作为邓小平理论中重要思想的一部分。比如,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统一战线理论,强调人民政协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4]。第二类是从邓小平理论中整体把握人民政协思想。比如,提出系统掌握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第三类是研究邓小平理论中人民政协本身的某方面内容。比如,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人民政协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5]。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学界关于人民政协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集中在对“邓小平理论”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体系方面的把握。
第二个热点研究阶段为1999 年—2004年,图1 表明,这6 年期间共有29 篇文献,整体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其中突现词为两个含义基本一致的关键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政协”。1999 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0 周年,2000 年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修订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将这方面的内容写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6]。由于政治生态导向和实际情况需要,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对人民政协的研究。
根据聚类分析发现,与“人民政协”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的研究重点包括: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履行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邓小平理论。其中,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重要的两大职能和工作任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我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表达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推进其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依然较为丰富。总体而言,有关人民政协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政协的职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及其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联系进行探讨,这时学者们将人民政协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环节。
第三个热点研究阶段为2010 年—2011年,图1 表明这一时期共有47 篇文献,核心关键词为“政治协商”。2009 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增强开展政治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和层次,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7]。政治协商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引起了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并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其两种基本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8]。另外,作为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
经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学界关于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体,包括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政协委员。(2)政治协商制度的定位与作用,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起到完善政体的作用。(3)中西政治协商的比较,比如探究中西政治协商的历史、文化、制度和逻辑等方面的差异。(4)政治协商的实践,比如把重要地方性法规草案纳入省区市级政协协商范围[9]。(5)政治协商制度如何实现法治化[10]。(6)对除政治协商外的其他人民政协职能的探讨,比如有学者认为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协商作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统一战线的多党合作作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11]。(7)政治协商的理论研究,比如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合作主义、协商民主、协同学等理论。
第四个热点研究阶段为2013 年至今,核心关键词为“协商民主”,图1 表明这一时期共有134 篇文献,占全部样本量的44%,可见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丰富,同时反映了该研究方向在人民政协研究演进过程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可能继续保持一定的关注,是接下来学者研究的重要趋势。
“协商民主”这一关键词最早出现在1998 年,这可能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西方学者的积极传播与倡导,初步引起我国个别学者的注意。2003 年,俞可平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较早介绍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真正引起国内学界对于协商民主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捧,中国学者找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西方协商民主的契合点[12]。自2006 年俞可平主编的一套协商民主译丛出版后,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研究相关理论的学者们也加强了对人民政协的关注度,以该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民政协的文章大量涌现。由此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协商民主”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就进入我国学者眼界,并且被持续关注,为什么在2013 年开始成为突现词?究其原因,与当时的时政情况相关。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把协商民主从一种民主形式上升为一种制度形式,同时创新协商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相关部署,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随即成为中国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将协商民主称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提出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
根据聚类分析发现,与“协商民主”相关的研究重点与上述近年来的政治导向相符合,包括:人民政协、民主政治、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商民主制度化、专题协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对1998—2019 年期间发表在CSSCI上的人民政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在学者做出的丰硕贡献基础之上,本文也发现了目前研究的稍显薄弱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就研究内容而言:第一,进行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概念最初引自西方,目前大多数学者仍无法脱离西方的话语体系,因此该领域研究的本土性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并适当区分中西语境。第二,现有研究大都基于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缺乏对人民政协在执行和操作层面的研究。因此学者在继续重视对人民政协的价值、历史、职能、定位等多方面研究的情况下,可以从组织行为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偏重技术的层面进行探究,以期形成人民政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体系。第三,现有研究基本不涉及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探讨,通常将人民政协这一组织作为一个黑箱,仅从其输入输出的特点了解其规律并探讨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的研究。
就研究方法而言,人民政协的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尽管规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实证研究也不可或缺,人民政协的研究不应脱离我国七十年人民政协的实践基础。目前研究多是规范研究,因此建议今后的研究可以多采用实证研究,注意探索人民政协在不同领域、层次与形式等方面的实施情况与改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