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海涛 辽河油田总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和MR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在粥样硬化斑块的诊出率方面,多排螺旋CT为96.43%,MR为80.36%。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狭窄的诊出率方面,多排螺旋CT为71.43%,MR为66.07%,两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MR均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多排螺旋CT效果更为理想,所以在临床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检查方式。
粥样动脉硬化会引发管腔狭窄,影响正常血流量,造成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增加患者脑卒中的几率,为了更好的判断患病和监测疾病的发展进度,准确的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至关重要[1]。本次本院就围绕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筛选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9例,剩余27例为女性,年纪最小者55岁,最大者78岁,平均(64.2±2.8)岁,病发时长1~5h,平均(3.5±0.6)h,患者均有血管狭窄状况,且伴随硬性或软性斑块。
1.2.1 多排螺旋CT。检查中患者保持平躺体位,先延主动脉弓向颅底进行颈部横断面扫描,同时将平扫序列进行复制;之后选用血管成像系统,阀值调整至100Hu,分别将37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和50mL生理盐水,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注入速度为5mL/s,当达到目标浓度后,进行增强扫描,获取颈动脉信息,并进行血管重建,最后进行相关图像的分析,给出诊断结果。
1.2.2 磁共振检查(MR)。检查中患者同样保持平躺体位,首先进行平扫,以距离颈动脉分叉2cm内的区域为扫描范围,取病变侧颈动脉的斜矢状图为定位图,扫描参数为,矩阵:384×256,翻转角:25°,TE3.6ms,TR21ms,焦距14cm,扫描序列为T1WI、T2WI、TOF、增强T1WI、质子密度加权像;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将0.2mL/kg磁显葡胺对比剂注入,速率为0.7mL/s,对信号特点、病灶位置、范围、形态等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结果。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动脉狭窄的等级,Ⅳ级狭窄:有清晰的血管壁外部结构;Ⅲ级狭窄:血管壁结构清晰但外壁不清晰;Ⅱ级狭窄:血管壁不清晰;Ⅰ级狭窄:血管壁结构无显示。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利用SPSS22.0软件记录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两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时,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MR共计诊出45例粥样硬化斑块,占比80.36%,多排螺旋CT共计诊出54例粥样硬化斑块,占比96.4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种检查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比(n,%)
MR共计诊出37例颈动脉狭窄,占比66.07%,多排螺旋CT共计诊出40例颈动脉狭窄,占比71.43%。两组数据经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种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等级对比(n,%)
粥样动脉硬化有着较为慢长的发展过程,很多患者早期无显著症状,随着血管内壁的增厚,产生血栓,使颈动脉狭窄或是堵塞,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肢体麻木等表现,此时已经对生命构成了威胁,需要及时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时的治疗[2]。目前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MR)均是常用方式,但是在诊断和鉴别的准确性上仍旧存在不同声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经过多排螺旋CT检查,共计诊出45例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诊出率为80.36%,经过MR检查,共计诊出54例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诊出率为96.43%。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多排螺旋CT检查,共计诊出37例颈动脉狭窄,诊出率为66.07%,MR共计诊出40例颈动脉狭窄,诊出率为71.43%。两组数据经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多排螺旋CT有着较高分辨率,还有着广泛的扫描范围,同时注入对比剂后,通过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粥样斑块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虽然对粥样斑块的诊出率高于MR检查,但是在检查中也会受到呼吸、心跳、血管走向的影响,且无法判断斑块内部的出血情况,而MR检查对血管壁的结构能够清晰显示,在辨别出血来源方面略胜一筹[3]。
综上所述,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多排螺旋CT效果更为理想,但是在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MR均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所以在临床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