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9-05 04:28孙琛
祖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学生为本阅读兴趣培养

孙琛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靠自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新课程告诉我们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为本   阅读兴趣   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我们今天的识字主要还是以语文课本为中心,然而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字,仅靠几册课本无疑是捉襟见肘,寥寥无几,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识字量的最佳、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有必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以认识和掌握汉字多少为荣的思想意识,争先恐后去认字识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浩汤汤,仓颉造字让人赞叹不已,象形字、会意字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学生在快快乐乐中就学会了如山、水、天、石、日、月这些象形字,很有意思的,学生知道了字的来源就会信心百倍。天长日久,学生不厌其烦地、开开心心地看看、读读、写写,学生的识字、阅读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教师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使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就必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佳美之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幸福感、满足感、愉快感、和谐感、自由感。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观的能动的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这种活动意味着民主、自由、创造、独立,学生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快乐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才能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以往大相径庭,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对社会都有特立独行的见解。因此对学生的潜力必须肯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和被人赏识的渴望。当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实现满足后,就能在心理上不由自主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反之,就会消极怠惰。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竭力夯实自己的教学艺术、授课风格、授课思路等等基本功,能够在关键处运用四两拨千斤之技巧,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启发点拨之功效。让课堂高潮迭起并且不停地推波助澜,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不能自拔,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出来,提高學生内在智能潜力。但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学习的基础有好有坏,个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常有“等”和“赶”的现象在课堂上出现,“等”的学生无事可做,“赶”的学生精疲力竭,不但影响课堂效率,学生学习也逐渐失去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兼听则明,善于捕捉倾听来自心灵深处那微弱的“异样的声音”,珍惜重视学生刹那间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给学生打开思想领域的大门,任期自由翱翔。要留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为我们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弱小的火苗也会呈燎原之势。一言以蔽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绝不是教师的口耳相传,而应是学生个人自发的、创造性劳动,当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切身感受体会到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产生幸福感,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潜力无穷大的人,其惰性和束缚自然会烟消云散。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新模式

改革后教师旧有的应试观念已受到极大冲击,那种谨小慎微,以教参为准绳,唯恐越雷池一步的教学方式,已是禁锢思想的牢笼,扼杀个性的棍棒,严重偏离了新课改理念要求。站在新课标高度上,课本上选用的例题无非是个例子,要学习它、钻研它,更要关注其中所传达出的语文信息、人文内涵,以此为依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循序渐进,用足用活,发挥其应有的“翅膀”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当好配角,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活动的导演,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办学生的思想,要让出主角的位置,演好自己的引导角色,改变过去“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创造力。当今社会一直在呼吁“要讲人权”,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机会使教师能创造性的备课、上课,特立独行,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宜一刀切,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方面不去人为设障,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思想时刻处于活跃状态。老师们的亲和力,老师们旁征博引,老师们严谨思维,老师们妙趣横生……总之,花样繁多,争奇斗艳,引人入胜,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从中获得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修身养性、待人处事、探求知识等好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建议,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新课标要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心灵的感动和思维上的碰撞。 语文课堂不但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大视野,还应尽量把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相对其他学科而言, 语文课堂更应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既热烈又开放。教学中要让学生解放思想,剔除心理压力,大胆迁移,敢想敢说,放胆直言,甚至是不吐不快。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条件,灵活选择令自己愉悦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赞扬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闪光点,使他成为一种优秀的资源。再者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练习开阔思维。

五、通过古诗教学,背诵大量诗歌辞赋,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一)整合。“古诗”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的骄傲,古诗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举,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饶有兴致地熟读成诵,当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教学《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巧妙地将两首古诗进行了整合,围绕“乡村生活”将两首诗进行了对比教学,让学生从两首诗中去体会乡村生活的忙碌,充实,人民的勤劳朴实。但是,我认为两首诗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古诗中描写乡村生活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是通过描写乡村生活,展现人民生活的快乐,而有些却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这一“乐”一“苦”,是感情基调完全不同的两类古诗,老师可以先拓展几首体现“乐”的乡村古诗,让学生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再适时出示一组体现“苦”的乡村古诗,让学生在读中去悟一悟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的不同。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識,扩大了课堂容量,而且让学生对“乡村古诗”这一类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精读。对于古诗教学,有些教师还停留在逐字逐句的教学方法上。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古诗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不仅要做好生字词的认读工作,而且应该让学生自主查阅作者的资料,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个别难懂的字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古诗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古诗的重要前提。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老师的任务不再是逐字逐句的讲授,而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描绘,描绘诗中的画面,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读出诗中的情感。

(三)熟读成诵。古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背诵,看似简单的几句古诗,可难坏了一批同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去背诵,比如意象联想法,画图法,唱诵法等等。可以通过提问形式,例如有时我们对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及形势,或者正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情,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自己不清楚但却津津乐道, 可是对此情况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要用古代一个诗人苏轼的诗句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想念,母亲,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年关接近仍然客居他乡,不能够回家,只能够在外地漂泊过年时,就会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与好朋友相互离别的时刻就想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友谊天长地久……等等。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可偏废,应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时刻怀着一颗向上的心,让古诗教学植根于文化,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杨建华.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8.

[3]姜锦霞.打开阅读的窗扉[J].小学语文教师,2008,(03):143.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隐珠小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为本阅读兴趣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