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英,骆利元,朱春青,蒋璐,冯斌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杭州 310012)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焦虑障碍,以不可预测、反复出现的心悸、胸闷、发抖等植物神经症状为特征,伴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国外的社区调查显示,普通人群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约3.8%[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惊恐障碍已成为十大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疾病[2],临床上惊恐障碍多用抗抑郁药治疗[3-4],但往往起效较慢,患者比较痛苦。目前,虽然明确苯二氮类药物快速起效,但其停药易引起反跳及戒断症状而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等。故需要寻找更高效、依从性更高的治疗方法。2014年11月—2016年11月,笔者采用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精神科门诊患者,符合诊断和入组标准、排除标准、脱落标准,合格病例79例。诊断和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4th edition,DSM-Ⅳ)惊恐障碍诊断标准[5];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HA)[6]评分≥14分;③年龄16~60岁;④研究征得患者及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严重躯体疾病患者;②既往有情感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患者;③药物依赖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对穴位刺激无法耐受者;⑥对艾司西酞普兰过敏者。脱落标准:①患者本人提出,或不按要求配合治疗、检查者;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不能继续接受临床研究而中止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HAMA评分、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PDS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50119,批号:160324610),口服,每天一次,共8周,第1周10 mg·d-1,第2周开始至第8周20 mg·d-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使用穴位刺激调控法(采用韩式穴位治疗仪)持续刺激,刺激方法:将导电黏胶贴片贴于双侧内关穴,频率为 50 Hz,刺激强度采用中档刺激。开始进行穴位刺激后,同时采用暴露疗法,让患者想象自己最担心的事,最早产生焦虑情绪时的情景以及目前经常出现焦虑的情景,想象如何使自己焦虑症状更明显。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期间不联用锂盐、其他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和电抽搐治疗。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可合用苯二氮类药物(艾司唑仑1 mg·d-1),时间不超过 2 周。
1.2.3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时采用HAMA、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SERS)[7]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采用HAMA减分率,75%~100%为痊愈,50%~<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
2.1两组治疗后疗效 见表2。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HAMA评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HAMA及其因子评分比较 见表3。组间比较,在第2,4,8周末两组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比较,两组在第2,4周末躯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性焦虑因子评分比较,两组第2,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HAMA减分率比较 见表4。两组HAMA减分率比较,两在第2,4,8周末HAMA评分减分率、精神性焦虑因子评分减分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减分率在第2,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两组PDSS评分及各个因子分比较 见表5,6。两组PDSS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PDSS评分在第2,4,8周末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5)。其中因子分比较,两组惊恐发作的频率、惊恐发作时苦恼、预期性焦虑的严重度、因为惊恐发作,工作能力受损/或受干扰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6)。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HAMA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
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1P<0.01.
表3 两组患者HAMA及其因子分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HAMA and factor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与对照组比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表4 两组患者HAMA减分率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HAMA reduc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与对照组比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表5 两组患者PDSS评分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PDS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与对照组比较,*1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1.
2.5安全性评估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2周末SERS总分治疗组为(1.25±1.20)分,对照组为(1.30±1.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第8周末SERS总分治疗组为(1.07±0.89)分,对照组为(1.12±0.93)分(t=0.23,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出汗、恶心、失眠、口干、头晕等。
惊恐障碍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单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早期起效愈来愈得到临床重视。研究显示,惊恐障碍用药1周即显效的患者,其痊愈率为60%~70%,而4~6周显效的患者痊愈率为20%[8],至今尚无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且快速起效的特效药物用于临床。
艾司西酞普兰为外消旋体西酞普兰的单一右旋光学异构体,具有相对较强的5-羟色胺(5-HT)受体抑制作用[9]。实验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兰不仅可以抑制大鼠脑部中缝背核5-HT神经元作用,还可使5-HT自受体(5-HTIA)脱敏,从而提高胞外5-HT水平[10]。CHOI等[11]研究显示,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0.7%,临床痊愈率为73.1%。但其存在不能在治疗早期快速缓解躯体症状、药物费用贵等问题而常导致患者无法坚持服药,以致病情反复,延误治疗。
表6 两组患者PDSS维度评分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PDSS dimens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分,
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1P<0.05,*2P<0.01.
中医学认为,惊恐障碍属“惊悸”范畴,多因素体气血亏虚、痰火内扰,或卒受惊吓,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应之而生[12]。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程坤等[13]研究认为针刺结合心理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惊恐障碍症状。宫媛等[14]研究发现,电针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治疗依从性好。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焦虑障碍或应激模型等的免疫功能,其机制为针刺有可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15]。
穴位刺激调控法是由我院冯斌医师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6-17],该疗法将中医学从心论治情志病的理念和现代医学的心理治疗相结合,将穴位刺激和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可快速达到行为疗法的目的,使惊恐障碍的焦虑症状、躯体症状得以较快缓解。课题组在既往研究中[18]应用穴位刺激调控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结果显示加用穴位刺激调控法后抗焦虑作用起效更快,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本研究显示,穴位刺激调控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效果佳,尤其是针对躯体症状,治疗组在第2周末开始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起效更快。该方法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长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为惊恐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