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438700英山县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湖北 英山
由于小儿肠套叠起病急、发展快,一般需在发病48 h 内接收科学有效治疗才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而采用X 线及超声等影像学诊断方式对明确疾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价值[1]。其中彩色超声表现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影像资料,利于高效诊断的同时,为治疗指导提供可靠的依据[2]。为此,本研究对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小儿肠套叠120 例,均经门诊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并与《实用儿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相 符[3]。年 龄2 个月~2.5 岁,平 均(12.05±1.52)个月;病程1~72 h,平均(10.32±1.64)h;多伴随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肠鸣音亢进等症状。
诊断方法: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频率5~12 MHz,检测中协助患儿取平卧位,确保腹部充分暴露,先行常规探查,观察是否存在其他脏器病变、腹腔积液等,若观察到套叠症状则需明确其位置、大小、相连接肠管有无积液扩张等。随后再利用高频探头进一步观察,包含套叠处肠壁层次结构改变,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回声是否异常,经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分布情况,并进行分级(Ⅰ级为套叠肠壁短杆状彩色血流信号不足4 条,Ⅱ级为血流信号5~9 条,Ⅲ级为血流信号10~19条,Ⅳ级为血流信号环状或至少20条)。
观察指标:观察灌肠复位治疗成功与手术治疗患儿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同心圆征”直径、“套筒征”长度、肠壁厚度),末梢部血流信号(Ⅰ~Ⅱ级、Ⅲ~Ⅳ级)。并观察肠套叠不同位置(回盲瓣-升结肠近端,结肠肝曲或结肠脾曲,回盲瓣-小肠近端)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并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方法治疗患儿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分析:120例患儿经超声诊断确诊为小儿肠套叠119 例,检出率为99.17%,剩余1 例观察到包块内不规则囊肿状回声,但未能明确诊断。影像特征为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晰、短轴切面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彩色多普勒显示“套筒征”内肠系膜星点状血流信号,远端血流信号丰富。其中101 例经灌肠复位治疗成功,其他19例转为手术治疗。灌肠复位治疗成功患儿二维超声图像特征与手术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治疗患儿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分析[n(%)]
不同方法治疗患儿末梢部血流信号分析:灌肠复位治疗成功患儿末梢部血流信号以Ⅲ~Ⅳ级为主,且与手术治疗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2,P<0.05),见表2。
不同方法治疗肠套叠位置情况分析:不同肠套叠位置治疗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回盲瓣-升结肠近端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率最高,而回盲瓣-小肠近端则多为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P<0.05),见表3。
如今临床诊断对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小儿肠套叠作为临床常见小儿急腹症疾病,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甚至引发生命威胁,因此需重视尽早诊断[4]。肠套叠以原发性较为多见,可经超声检查准确发现部分原发病灶,可观察到息肉、肠壁感染、血管畸形,确保可靠检出,而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则可获得良好的疗效[5]。但部分继发性患者则难以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如梅克尔憩室、肠管息肉、肠重复畸形等,可因原发病灶套入肠管而导致外周肠壁系膜受压迫,导致治疗难以解决病因,甚至出现肠坏死,需采取手术治疗[6]。而经超声检查能够对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肠套叠有一定价值,可结合同心圆征、套筒征、肠壁厚度、末梢部血流信号等超声资料进行区分,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诊断检出率为99.17%。影像特征为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晰、短轴切面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灌肠复位治疗成功患儿二维超声图像特征与手术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复位治疗成功患儿末梢部血流信号以Ⅲ~Ⅳ级为主,且与手术治疗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肠套叠位置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准确率高,且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利于改善预后。
表2 不同方法治疗患儿末梢部血流信号分析[n(%)]
表3 不同肠套叠位置治疗情况分析[n(%)]
综上所述,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且可结合影像特征进行病情判断,为治疗小儿肠套叠方法提供指导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