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持续监测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分析

2019-09-05 01:26魏霞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8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急性

魏霞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巩义 4512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治疗及时是首要条件,在发病后6 h 内,需进行及时处理。在早期的诊断中可通过多种手段检查,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等,但这些检查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以及认可,弥补了其他检查存在的缺陷,与之起到互补和辅助作用[1]。本院针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2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TCD 持续监测辅助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接收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1 例,其中对照组男18 例,女13 例;年龄41~79 岁,平均(59.61±4.75)岁;有房颤病史5 例,1 例患烟雾病,1 例患者有左侧颈动脉远端夹层。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40~79 岁,平均(59.76±4.82)岁;有房颤病史4 例,1 例患烟雾病,2 例患者有左侧颈动脉远端夹层。以上受试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目的与过程均已经做详细了解,并签署知情合同书后自愿参与,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资料基线如性别、年龄、患病史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的选取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且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的治疗标准;年龄不小于40 岁且不超过80 岁;经过TCD 确认为大脑中动脉M1 段的急性期脑血栓形成;颞窗有良好透声性;患者以及家属对于TCD 持续监测能够配合良好。

1.3 排除标准

患有重大疾病及心、肝或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脑卒中为出血性质者或短暂性脑缺血疾病发作者;昏迷患者;同期参加其他实验研究者;颞窗透声性不佳,导致TCD 不能穿透骨窗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患有心理疾病以及精神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公布的治疗标准与原则,治疗剂量为1.0~90 mg,静脉注射现按照总剂量的10%给药,将剩余的90%药物与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缓慢静脉注射,治疗24 h 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患者头颅进行复查,若影像学中显示出血者进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100 mg 和75 mg,一次即可,持续治疗1 周,单独给与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剂量相同,但需长期服用。

1.4.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以TCD 持续监测进行辅助治疗(型号:DB-1049,生产厂家:德国DWL 公司),探头频率调制2 MHz,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前给予TCD初步检测,在溶栓治疗中,采用血流监测头架对血流进行持续性监测,在溶栓治疗24 h 后,进行第二次的TCD 检查,且依然由第一次操作人员执行,并实行脑缺血溶栓血流(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分级标准按照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标准分为3 个级别:①血管闭塞;②部分再通;③血管完全再通。

1.5 观察指标

搜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以及磁共振血流量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评分,并与之进行对比分析。NIHSS 评分包含意识障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11 个方面进行评价,总计42 分,MRS 评分则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后,NIHSS 评分与MRS 评分降低越多,则代表治疗效果越显著。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与MR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 后和溶栓后3 个月观察组的NIHSS 和MR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MRS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MR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1 31治疗前NIHSS评分11.87±2.61 11.03±2.59 1.272 0.208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6.43±2.84 8.21±2.75-2.507 0.015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3.11±1.55 4.45±2.78-2.344 0.023

2.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24 h 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未再通分别为13 例(41.94)、16 例(51.61)、2 例(6.45),对照组分别为3 例(9.68)、18 例(58.06)、10 例(32.2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治疗24 h 后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快速,容易发展成致残性脑卒中,且预后效果差。导致病情轻重程度以及预后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引起血管堵塞的位置、大小以及侧支代偿情况[3]。缺血性脑卒中无论从病因或是病理,又分为多种类型: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每种类型在治疗上都需要有针对性[4]。脑卒中在急性期发作或是早期阶段,在类型分类上不容易鉴别区分,在做头部CT 时,是无法将病灶部位完全显示出来的甚至不能显示,脑部CT 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为排除其他疾病[5]。TCD 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手段,弥补了其他检查呈现的不足之处,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6]。

TCD 称作经颅多普勒超声,主要检查颅底大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具有无创性。头颅底部动脉血流情况如方向、速度、音频以及频谱的形态等,均可经TCD 得到准确检查,进而查看脑动脉的病理状态,如发生缺血、痉挛或狭窄等病态[7]。缺血性脑卒中的易发生部位为脑动脉的皮层支动脉以及深穿支动脉,易出现粥样硬化,到达晚期则动脉血管壁有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迂回曲折,血管内腔更加狭窄,造成供血量下降。因此需要做溶栓治疗[8]。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尤其针对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和预后都有着极大提高和改善,在临床中比较受欢迎[9]。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以TCD 辅助检测,可以准确探测到患者颅内动脉状态,可以依据此检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且当治疗结束后,再次采用TCD 检查,可以观察到脑动脉血流变化情况[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溶栓治疗24 h 和3 个月后,以TCD 持续监测辅助治疗的观察组NIHSS与MR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在溶栓治疗24 h后,观察组血管完全再通高达13 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 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过程中辅以TCD 持续监测,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极大程度改善血管闭塞情况,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

综上所述,TCD 持续监测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正确指导,具有无创性,安全性高,且操作方便,获取参数准确,价格亲民,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急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包炎1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