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华, 沈纲, 林育超
小细胞肺癌作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具有恶性程度高、倍增时间短及转移早等特征,会导致患者表现出乏力、咳嗽、气短、体质量下降及咯血等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1]。目前临床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以同步放化疗或化疗、放疗序贯治疗为主,但对放疗总剂量、分割方式等尚无统一标准,如常规分割放疗、超分割放疗及大分割放疗,理论上通过增加剂量可提高局部控制率,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需加强对有效且安全放疗剂量的研究[2]。本次通过探讨3种剂量分割模式(常规分割、超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以期探讨不同剂量分割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均经全面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CT、B超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均进行根治性放化疗。依据剂量分隔模式分为3组,其中常规分割组22例,超分割组30例,大分割组8例,3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化疗方法 选择EP化疗方案,将足叶乙甙[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143]50~70 mg/m2与生理盐水50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需超过30 min,于第1~5天使用;将顺铂(生产厂家: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675)25~30 mg/m2与生理盐水50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30~40 min,于第1~3天使用;间隔21 d重复疗程。
表1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例)
指标常规分割组(n=22)超分割组(n=30)大分割组(n=8)χ2值P值 性别0.2920.823 男18256 女452 年龄0.4010.245 ≥60岁15225 <60岁783 KPS评分0.1640.061 ≥70分19277 <70分331 肿瘤直径1.3740.823 >2 cm13226 ≤2 cm982 淋巴结转移3.1930.685 是231 否20277
注:KPS为功能状况卡式评分
1.2.2 放疗方法 选择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双手安置在身体两侧,做好固定处理,利用飞利浦ACQSIM CT扫描定位,经图像处理后设计放疗方案。放射线包含60Co γ射线、6~15 MV X线等,其中常规分割组放疗剂量为1.8~2.0 Gy,每天1次,总剂量为50~70 Gy;超分割组放疗剂量为1.4 Gy,每天2次,2次间隔时间需超过6 h,总剂量为56 Gy;大分割组放疗剂量为2.5 Gy,每天1次,总剂量为55 Gy。照射方位包含化疗后的肺内残留病灶、受累纵隔淋巴结引流区等,计划靶体积选择病灶位置外放1.0~1.5 cm。常规二维照射前后野,放疗至40~42 Gy,随后变换为斜野,避开脊髓加量至处方剂量;三维适形照射为3~6个共面野,其中双肺V20低于25%,肺平均剂量低于15 Gy,心脏平均剂量低于30 Gy,脊髓剂量不超过45 Gy;若患者放化疗结束后,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给予脑部预防性放疗,共10~15次,25~30 Gy。放疗时间为化疗第2~4个周期后开展。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近期治疗效果。完全缓解为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为病灶直径减小至少30%;稳定为病灶直径减小不足30%或增大不足20%;进展为病灶直径增大20%。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统计3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3组的近期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的生存率分析
3组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分割组均高于常规分割组(χ2=4.22、4.45,P<0.017),但超分割组与常规分割组比较,超分割组与大分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的不良反应分析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放射性食管炎、粒细胞减少和放射性肺炎,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2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的近期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治疗有效率(%) 常规分割组227(31.82)9(40.91)5(22.73)1(4.55)72.73 超分割组3013(43.33)11(36.67)5(16.67)1(3.33)80.00 大分割组83(37.50)4(50.00)0(0.00)1(12.50)87.50 χ2值0.856 P值0.652
目前临床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以放化疗为主,虽然与广泛期患者比较,局限期患者经放疗可获得更佳的疗效,但当前临床对胸腔放疗的靶区范围、放疗总剂量及时间切割方式等尚无统一定论[4-5]。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通过提高放疗剂量可进一步增强肿瘤杀灭作用,如超分割治疗单次低剂量可进一步降低食管狭窄、肺纤维化等晚期反应损伤,但对剂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6]。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如今放疗多采用三维适形技术,而采用大分割方案可获得较高的等效生物剂量[7-8]。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分割组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72.73%,超分割组为80.00%,大分割组为87.50%,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组的1年生存率为45.45%,2年生存率为31.82%,均显著低于大分割组的87.50%和75.00%,超分割组的1年生存率为63.33%,2年生存率为50.00%,与常规分割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超分割组生存率与大分割组比较亦无明显差异。常规分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超分割组为20.00%,大分割组为0.00%,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采用不同剂量分割模式放疗均可获得一定的作用,近期疗效较好,而相对而言,大分割模式生存率更高,远期疗效更好。大分割放疗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通过增加剂量和缩短疗程,实现提高生物效应剂量的目的,以提高局部控制效果[9]。有研究选取80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的分割模式放射治疗,其中常规分割、超分割及大分割的中位生存率分别为15.2%、23.4%、32.2%,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1%、46%、59%[10],与本文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同时,根据学者研究指出[11-14],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TNM分期为早期,在临床研究上,如何进行分割,一直存在争议,其分割要求非常严格。也有研究提出,对于早期的TNM患者可选择超分割,对高龄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常规分割,这样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15-16]。
综上,常规分割、超分割、大分割放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均可起到肿瘤杀灭作用,而在三维适形和调强技术下的大分割模式具有更高的生存优势,但实践使用仍需注意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如一般状况差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常规分割模式,确保安全性。
表3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的生存率分析 [例(%)]
组别例数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 常规分割组2210(45.45)7(31.82) 超分割组3019(63.33)15(50.00) 大分割组87(87.50)∗6(75.00)∗ χ2值4.5904.663 P值0.1010.092
注:*为与常规分割组比较,P<0.017
表4 常规分割组、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的不良反应分析 [例(%)]
组别例数放射性食管炎粒细胞减少放射性肺炎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分割组221(4.54)2(9.09)1(4.54)18.18 超分割组302(6.67)3(10.00)1(3.33)20.00 大分割组80(0)0(0)0(0)0χ2值1.872 P值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