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性 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它成为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是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探究。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学具,然后问学生:“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度量并想办法探索证明的方法,最终得出等边对等角这一结论。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激情。
二、布置课前预习,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且在數学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应该在课前安排合理、恰当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在新课授课前,自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分式”时,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提纲,包括举例说明什么是最简分式,怎样化简分式等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最终能找到简单的化简方法。
三、让学生制作学具,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而抽象的知识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让学生动手制作适当的学具,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硬纸做成圆、圆锥、圆柱等模型,有了模型,教师就可以直观地展示并教学,从而顺利地将圆锥、圆柱有关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同时,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四、鼓励学生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牢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收获的快乐,使主动探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尤其是初三学生,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能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总结归纳学过的单元知识后,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连贯成一条线,甚至是一张网。
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类比,收集平时缺乏训练的易错题,并对照课本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找到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如学生容易混淆数学课程中的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甚至记不住这些基本知识点,而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训练,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非常有效,值得广大教师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