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研究

2019-09-04 06:07张慧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女性

张慧

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农村妇女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时期电影中的农村妇女形象,除了电影时代变迁下农村形象的变化和新农村妇女的形象特征外,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探究新农村妇女形象转型的原因,为新世纪电影中新农村妇女形象的创造和研究提供了样本,为创造新农民形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电影   女性   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59-02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列宁曾指出:“在一切艺术中,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电影。”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电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可以找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生缩影。现代中国农民作为最大的社会群体,在农村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既是这一过程的直接承担者,也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他们承担着继承传统的责任,也体现着自我改造的无限负担[1]。因此时代转变背景下的农村阶层具备着的矛盾和成长的形象元素也更耐人寻味,农村妇女在电影中形象的转变成为探索新农村变革的切入点。

目前针对影视中农村女性形象的研究仍然属于低层次的空缺状态,相较于其他形象研究中,农村、农村女性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甚至还未出现相关著作对农村女性在电影艺术中的形象进行解析。诸多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时不难发现:

第一,在对农村女性形象的研究时,许多学者默认将农村女性定义为中青年女性,缺少对农村女童或老人的形象探究。实际上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女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所面对的问题,在扩大研究视野后才能更全面的把握农村问题。

第二,在分析农村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后,许多学者仅仅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乃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才是探究农村女性形象变迁的最终目的。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也会以此为写作目标来丰富文章内容,填补研究空白。

第三,在探究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表达时,往往是局限于对一个时代的研究,缺少纵向比较,这类研究通常侧重于对情节的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外部组合。无法联动的看待时代与农村女性形象的关系,虽然视野宏阔,但理论单薄,分析往往不够深入。

二、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变迁过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屏幕上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往往是聪明、专注于内心的自我体验的。然而,农村妇女形象往往与其宏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不可分割。和农村符号的烙印,在处理农村女性形象时导演们自觉地在电影中融入主流价值观,女性的个人经历往往有宏达社会背景的烙印,女性独特的心理意识甚至可能屈服于主流价值观。简言之,就是农村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趋向于标签化、扁平化。90年代后,编导不再从精神层面讴歌女性,而是将一个真正的普通女性形象放大在银幕上,试图为女性寻找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后,电影中农村妇女的形象日益多样化,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揭示了农村文化意义。在每个时代,女性电影都有独特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农村妇女不同时期电影形象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农村妇女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与时代进程的关系。

(一)农村女性形象标签化、扁平化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趋向于平淡、标签化。聚焦农村女性的电影相对贫瘠,角色形象重复率高,角色故事往往依附于与男性角色的矛盾展开,极少有独立描述的女性角色。例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中讲述的女主角荒妹从小对男生产生戒备心到喜欢荣树,再到被迫嫁人还钱反抗,恰好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她终于勇敢面對爱情的故事[5]。虽然电影表现的是中国农村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但是不难看出电影中时代背景下的浓重色彩,注重的不是中国农村女性个体的觉醒。类似的电影还有《野山》(1985)、《黄土坡上的婆姨们》(1988),他们的特点都是时代背景鲜明,重点是描述改革开放、土地制度改革等时代变革下农村女性的生活发生改变,是对政策和时代的讴歌而不是对农村女性精神世界巨变的探索,这个阶段的农村女性形象仍然是单薄的,需要依附于男性形象而阐述故事,或者只是讴歌时代政策的一种工具,并没有将农村女性作为一个丰满的角色探索其个人的精神世界。

这个时间段的农村女性在屏幕上的形象是单一的,甚至年龄都选定在青年至中年,作为单一的角色符号,农村女性代表着的是淳朴、纯洁、善良、勤劳,她们的形象和故事无法脱离家庭因素。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农村背景决定了农村文化的封闭性。相对独立的村庄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每个村庄的每个家庭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农民对传统农耕种植的生活方式依赖性强,不需要与外界沟通联系。由于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特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范围仅限于相对封闭的家庭[6]。故此,村民的活动空间相对孤立,外部活动很少。它们逐渐封闭,形成了一种对现状感到舒适的传统文化认同。在这种封闭的农村文化氛围中,传统农村妇女的社会身份更加趋于稳定和固化。相比农村男性而言,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更受限制,她们的生活条件仅限于熟人所环绕的社区,封闭的家族以及家庭环境。

(二)农村女性形象开放化、多元化的90年代

当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事业开始呈现繁荣的局面,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促使电影行业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电影表现形式,影视屏幕上对于农村妇女角色塑造也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秋菊打官司》(1992)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秋菊,为了讨个说法反复打官司并最后胜诉的故事。

在思考秋菊这个人物形象时,我们能体会到农村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农村女性不再局限于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而是赋予了顽强、独立等更现代意义的精神品质。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随着乡村社会转型、农业女性化趋势的显现,农村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的提高,在电影视角下农村女性角色的设定,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凸显女性独立精神。与此同时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也借由女性形象和电影故事展现在银幕上。一条漫漫的诉讼之路,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却最终以荒唐无奈收场。心中的乡土中国,在遇见“城市文明”的冲击之后,也只留下一声叹息。农村和城市的矛盾一次次借由“秋菊”这个女性形象在画面中展开。

(三)农村女性独立意识崛起的20年代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城乡壁垒在不断试图破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面貌。城镇化进程打破了固态的农村阶层,农村传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权力结构被打破,物质和文明从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农村的社会变迁的不稳定性造成农村女性身份结构的变化,从承担家庭繁衍的责任到夫妻双方外出打工,女性农民工的新的角色出现赋予农村女性前所未有的自我觉醒意识。《苹果》(2007)中的女性农民工形象正是如此。她们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不被城市认可接纳,只能在城市边缘不断挣扎。社会对于女农民工这一时代背景产生下的“新兴”人群有积极的探索,用人文关怀的眼光探寻农村女性在乡村和城市碰撞下的生存矛盾,这是对于农村女性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表面单纯的标识化农村女性,实则讴歌时代进步,到关注农村女性本身独立意识的觉醒,再到以人文情怀关注农村女性生存矛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和电影中人文情怀的缓慢融入。

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群体,农村妇女的形象在电影创作中逐渐焕发出光彩,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任何文化的重写都对现实文本包含着某种扭曲和遮蔽,展示这种扭曲和遮蔽是对当代文化的审视和反思。”当公众的目光真的关注到农村女性这个群体上时,解决问题一定是最后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郭剑英,李银花.基于四分图模型的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研究——以江苏丰县华山村为样本[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2).

[2]张芳馨.白山黑水孕真情——东北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摭谈[J].文艺争鸣,2018,(03).

[3]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J].当代电影,1996,(06).

[4]王成.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分析[J].戏剧之家,2016,(09).

[5]黄贞茹.当前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9,(24).

[6]张凤华.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7]金一虹.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流动的父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衛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21).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