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润珺 钱庆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嵌入式”养老中的“医养”无缝链接,使得老人能够自助养老、健康养老,减轻了一定的社会压力,从而积极迎接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目前正在加速迈进“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25年,65岁以上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14%,养老愈来愈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日本已实践30多年,它创新性地将专业养老机构与社区进行物理上、功能上以及资源上等方面的嵌入,在社区里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使其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减少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它还结合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补充了不足。国内2013年由上海率先尝试,带动形成了四个经典模式。
“嵌入式”养老机构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尤其是医疗方面,需求性很强。本文对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康、综合医疗机构等签约,利用医疗信息技术建立“医养电子平台数据库”,构建新型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的架构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3E”(公平、效率、效益)评价,以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嵌入式”养老中的“医养”无缝链接,老人能够自助养老、健康养老,从而减轻社会养老压力,以积极心态迎接“深度”甚至“超级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联合国《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1950—2050年)预计,中国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将达到20%,迈向超级老龄社会(表1)。我国老龄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快,但也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况。估计OECD国家到“超级老龄化社会”时,医疗支出会占GDP的10%,其中老人康复护理占1.5%,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探索合适的养老模式和医疗方式对助力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家庭养老,但随着“小型化”家庭结构的出现,逐步发展起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因此,在社会嵌入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新的“嵌入式”养老模式。
“社会嵌入论”1985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是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式,核心理念为“每个人都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需要依托社会关系的支持,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与服务。但也要注意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既要避免社会化不足(如居家养老),也要防止过度的社会化(如机构养老)”,此理论倡导个体须在与社会结构融合互动中获得平衡。基于此,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华民研究中心的胡宏伟(2015)提出了“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概念,即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主要有在社区闲置空间建设养老院或者在养老机构修建居住设施两种形式。
“嵌入式”养老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医疗服务功能,国内外均有相应实践。
“嵌入式”养老模式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13年从上海开始率先实践,之后又相继产生了北京、重庆、石家庄三种典型模式。
表1 中国经济水平、人均寿命和健康支出的比较
上海通过政府购买“微型养老机构”的服务,依托社区进行市场化的企业运营,受众范围一般是本社区内的老年居民,较小众化,入院服务是3000元/月。上海部分“养护中心”在社区整合就近的医疗资源,尝试养老与医疗的“无缝链接”。北京模式由街道办投资建设“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照料中心,社区负责运营,其他福利机构可以嵌入合作,形成“政府—街道办—社区”三级管理体制。重庆模式是政府投入,社区—居民互动,租赁居民房分区、幢建立养老照料中心。石家庄模式主要参照的是美国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实行高端养老。
其中北京模式在医养结合方面成果突出,它打破了养老“疗养”的思维定势,将其发展到“护养”当中,把社区服务站嵌入到养护中心内部,与急救中心合作开通“绿色通道”,还联系相关企业为社区内空巢老人免费做健康检查评估,年内计划在养护中心设立遗嘱库,并开放其“体验服务”。
上海试点的“长者照护之家”通过两种模式开展医养一体化服务,分别是嵌入式养老机构与社区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规定由后者定期派遣全科医生为社区老人提供相应医疗服务;或者在养老机构中直接内设医疗机构,设立全职医生和护士等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探索适切的养老模式,服务内容从最初民间自发的托老所到近期的社区嵌入式养老,经历了“探索期”“融合期”“发展期”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从1989年至今,三十年的演变中,日本社区的嵌入式养老服务可以分为“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区域密集型服务”和“老年无障碍公寓”四个类型。“机构养老服务”中医养结合的照护是三类主要设施之一;“居家养老”中包含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医护服务,即通过地方政府指定的上门医护服务站或医院的护士、保健师去往老人家中提供专业服务;以及接送需要照护的老人定期至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日常动作训练等日间照料服务。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康越曾在总结日本模式的经验时提出,需要立足法律、资金、人才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证“嵌入式”医养服务切实落地;国家层面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宏观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如日本在厚生劳动省下设老健局,主要负责老年人医疗与福祉工作;进一步提升养老护理人才的专业性,可以对其职业资格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并作为确定其薪资和转岗的重要依据,以及日本根据照护技能、与老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与医疗等专业机构的协同能力等要素把养老护理人才划分为7个段位等。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模式,在推进“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医疗功能时均发现无法完全实现两者物理上、功能上、资源上等方面的“无缝链接”。重点在于老人的健康情况无法实时监控、管理,电子病历的数据连续性不高,医养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也难以做到。
从社康家庭医生上门家访来看,医生在测量老人血压以及询问相关病史情况后,大多需要纸质记录,返回之后再录入系统,这样不仅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医生精力有限,上门检查的频率不够,不利于老人长期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好医疗信息,对于促进“嵌入式”医养结合将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智能+”概念不断普及,医疗和养老领域亦是如此。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齐琳认为,“智能+医养结合”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养老行业结合后,帮助后者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优化管理效率并创造新的价值与服务,充分利用此技术,可以探索出一条支持社区老人全覆盖、健康管理全过程及响应全天候的“智能+嵌入式医养结合”体系。
2018年,“智慧养老技术与医养结构模式的融合新业态研究会议”就“智慧养老”和“智慧医疗”达成共识,认为前者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的力量为老人提供生活起居、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全方面的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智能交互。后者主要是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将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医疗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医疗过程信息化,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本文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
笔者基于现有模式的发展,提出新型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的架构,以期为医疗信息应用于“嵌入式”养老模式中的医疗功能作出一点探索。
以在社区中嵌入微型养老机构为例,形成了家庭、社区、机构互助的养老模式,不仅维系了老人原有社会结构和家庭亲情,也能同时便利地接受专业化的老年服务,其中重要一项即是医疗服务。如图1所示,信息时代将以社区为单元,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基层信息技术为搭载,建立机构与邻近社康、医疗中心互联互通的“医养电子平台数据库”,并具体细分出辖区内老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慢性疾病系统、心理健康系统、遗嘱库等。
与此同时,在通过医疗专业评估,确定有照护需求的老人家中安装智能监测机器人,可以随时便捷地获取老人实时的身体数据,如血压、血糖、BMI等,并立即传送至“医养电子平台数据库”供医生参考;对于慢性疾病病人,机器人支持定时用药提醒功能,并为老人每日膳食搭配、运动锻炼提供建议,在其发生紧急情况时,会自动解锁SOS功能,呼叫120;另外,机器人会将存储的老人数据同时抄送一份给其家属,并在家人不在家时,与老人进行智能对话、象棋等娱乐活动,甚至搜索附近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帮助其排解寂寞感,及时发现和舒缓心理焦虑。
此外,养老机构可以与社康、综合医疗机构签约,两者共享“医养电子平台数据库”,机构作为前端收集老人医疗数据,后者作为终端处理医疗信息。当然,这个流程也是可逆的,社康可以定期巡诊,利用AI设备等进行当地常见疾病的早期筛查、积极健康宣传等,同时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发现老人患有中重度疾病可转至综合医疗机构,治疗有效后再回到社康或养老机构中康复预后。
这套架构力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嵌入式”养老中的“医养”无缝链接,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人能够自助养老、健康养老,减轻了一定的社会压力,从而积极迎接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图1 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架构图
医疗领域常用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的“公平、效益、效果”(Equity/Efficiency/Effectiveness,3E)作为医疗服务的评价标准。本文亦采用这三个指标对构建的新型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进行评估。
公平性方面,机器人的普及、AI设备的广泛应用、地域之间“嵌入式”医养结合体的铺开等都依赖于宏观经济的稳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但这是一个必然且可期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老人接受的医养服务会越来越同质化,公平性也会越来越好。
效益方面,联合国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80%的老人都会患至少一种慢性疾病,而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将为占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的老年人一站式解决养老及健康管理和促进的问题,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缓解医疗保险的压力,力求以最经济的方式“防患于未然”,实现高效益。
效果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减少人力成本,减轻家庭医生的工作量,实现老人健康数据的连续性,真正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监测,更利于老人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以及疾病的早期筛查、预防等,智慧“嵌入式”医养结合体预计将为老人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尊严以及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