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徐洁
政府多部门近年连续发文,试点城市建设热情高涨,精神心理学科正在迎来崭新发展机遇。
“精神心理学科眼下正在迎来大发展阶段。”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下简称“湘雅二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精神科主任王小平看来。
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精神科的确落后于综合医院中其他学科发展。“但近五年,可以明确感知到,整个学科新一轮发展又开始了。”
“首先,国家有足够的经费来关注、覆盖到精神卫生领域,给予了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硬件、软件大量投入和建设,重点引导、倾斜精神科医生的培养,科研经费投入也大为改观。”
因此,整体上,精神心理学科正处于大发展阶段,王小平言语中流露出欣慰和自豪。
的确,自2012年我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从密集下发的各类政策文件中,可以明显感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
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等等。
此外,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印发;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签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下发;同年,中组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都发布各自部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重点。日前,多部门联席沟通协调会议刚刚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雷正龙透露。
其中,各项文件中,尤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的发布最引人关注。
“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政府为导向的、体系式的全民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纲领文件。”近日,雷正龙在公开会议上对《试点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其颁布意义对行业发展不言而喻。
《试点方案》共包括三方面重点工作内容:第一,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第二,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第三,强调保障措施。其中,医疗机构在网络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中均承担明确责任(见链接)。
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引领,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已将精神卫生服务纳为一项重要工作。
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中增设了一个新的部门——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2018年12月份,处室全部人员到位,正式展开工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医政医管局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以下简称“公卫医管处”)处长黄欣,集中系统地介绍了该部门职责,其中非常重点的一个方向就是精神卫生服务。
据黄欣介绍,公卫医管处主要职责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如传染病、精神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重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及性,推进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相较于我国疾控部门工作差异,前者主要针对公共卫生领域疾病的预防和群控,而公卫医管处职责则更侧重于疾病的医疗管理,“即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范围,主要是医疗服务领域,立足于疾病的诊疗,以医疗服务为中心,扩大预防,以促进疾病的防治结合。”黄欣介绍道。
链接
医疗机构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与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承担明确责任
《试点方案》明确医疗机构应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试点地区卫生健康等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支持省、地市、县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
◎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等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
◎鼓励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便捷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试点方案》明确医疗机构应发展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试点地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
◎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
◎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此外,公卫医管处还将开展公共卫生医疗管理领域相关政策研究,而这也是业界众多专家学者一致呼吁,须重点进行关注和投入研究的方向。
长久以来,在我国传统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下,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在疾病的全流程、全链条中,功能、定位一直不清晰。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在医疗领域中,职能几何,需要怎样的政策保障,经费补偿机制如何设定,等等。眼下,相关政策研究已在组织开展进行中。
在此前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传递,关于国家级精神卫生医学中心即将批复设立的消息。
“未来,形成以国家医学中心为龙头、省市级重点医院为骨干、县级医院为基础,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相互协同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框架。”黄欣的一席介绍印证了消息的真实性。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中心计划将于2020年正式启动,除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外,还将分设5~6个区域精神卫生中心。
该专家表示,国家整体在精神顶层设计上是有布局和思路的,但中国毕竟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实践效果很难统一。“但总体思路依然是地方支持与参与,毕竟这是一个和当地经济状态相关,和社会福利有关的学科方向。”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也向记者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即综合医院中设有精神心理科,并能与其他科室进行联络会诊,可针对有焦虑、抑郁,或躯体疾病伴随抑郁焦虑等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如果有更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则上转到精神专科医院。
社区、基层也须配备受过一定训练、能够识别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医生;各三级医院医生则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可初步帮助解决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专科医院主要专注顽固、重症类精神疾病患者。“此外,收费体系也应有所区别,社区定价相对低,专科还是要高。”陆林谈道。
同时,精神医学行业相关标准诊疗规范的制定也已提上日程。据黄欣透露,公卫医管处2019年重点工作是组织修订关于结核病和精神疾病的相关诊疗规范,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能覆盖急性期,还要适当地扩展到预防和疾病的康复,覆盖疾病治疗的全流程。”
另外,在精神卫生领域方面,目前的医疗质控中心或者是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中,精神卫生服务是有缺项的。黄欣表示,精神卫生服务的诊疗规范和能力提升,应尽快纳入到国家医疗质控体系中来。
2019年6月14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图1),及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通知正式公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共申报了56个试点市区。
各地试点申报踊跃,文件正式下发前,雷正龙曾透露过此次试点城市申报情况。
“虽然国家给出指标有限,但各地非常踊跃,主动要求增加试点。”
“有的地区像上海、天津,也不分区试点了,直接在全市区推广。”
“再比如山东省,多申报的试点也不报请资金了,领导非常重视,要通过省部共建等方式,今年再增加1000名精神科医生。”
目前,一批先行试点已从不同方向着手探索。
比如,在北京,陆林透露,新一轮精神心理医疗服务定价申请已经提交。
在天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和医保局正在探讨,将精神科医保资金全部放在精神专科紧密医联体的牵头单位,实现急难险重在三级,逐级下转康复,从而提升医疗资源效率,并达到预防前移的效果。“目前已经写了几稿方案,正在推进。”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李洁表示。
此外,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总结视频会议上作为发言代表、自2015年起就被纳入首批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的深圳探索也值得借鉴。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了深圳的“1+N”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模式。
其中“1”是以深圳市康宁医院/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在其心理医院、精神病院、精神保健所、精神卫生研究所、综合门诊“五位一体”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际医疗中心、儿少中心、老年中心、成瘾中心预计临床医学院。
“N”是指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及病床,开展常见精神、心理障碍诊疗工作;促进各区精神卫生中心向精神疾病防治结合服务转型,开设精神科或心理门诊,鼓励有条件的区级精卫中心设置床位;扶持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发展,开设精神科门诊及病床,开展诊疗服务;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引进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规范开展心理卫生服务。
图1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
“深圳将通过整合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组建全市精神卫生医疗专科联盟,实施‘1+N’模式,构建起以医疗服务体系为核心,涵盖预防和康复服务体系的涵盖深圳全人口全程的特色服务模式。”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试点城市已在着手人才培训,编写教材,等等。
此外,由精神医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等相关领域和社会组织的49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级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也正式成立,雷正龙表示。未来,专家委员会将会对试点市区体系建设实行分片包干、定点指导制度。目前,专家委员会正在探讨下一步如何借力推进完善相关工作。
正如业内专家一致指出的,精神心理健康工作,政府、社会、各级医疗机构责任边界在哪,管理制度、准入制度等,都是空白,包括近期的人才培养,远期的院校科系设置,既要短期内满足刚需,又要满足长远行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的体系建设要求等,皆为挑战。
但前路已经清晰,未来至少三年,不管试点还是非试点市区,精神健康工作都要重点倾斜。高层重视、系列文件下发、试点启动,医院管理者们确实需要思考如何把事情积极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