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明建
薛学轩精致的名片折射精彩的人生。
名片上显示多种身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主任、四川省建设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四川建设》总编辑、中国建设报记者、中国建设报四川记者站站长等六顶“官帽”。
人们忧虑:六顶“官帽”头上戴,薛学轩有几个脑袋?
对他“杞人忧天”显而易见。
作为军人出身的薛学轩曾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三进院校学习深造,立志建功军旅,报效祖国。但岁月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00年1月,正当他在某野战军炮兵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的任上春风得意之时,中央军委裁减军队员额的命令破了他的“将军梦”,他依依不舍地脱下心爱的军装,由军营走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上校军官到地方公职人员,“战场”变了,“角色”换了,他所面对的那些“政事儿”,信息中心是吃“网络饭”的,科技发展中心是吃“技术饭”的,杂志总编和记者站站长是吃“新闻饭”的,“扛枪弄炮”的转业军人能玩转“电脑键盘”?好心人提醒他:咱没那么多“金钢钻”,别去揽这些瓷器活。
为了做好这些“政事儿”,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对命运的安排和人们的担心说一个“不”字,薛学轩别无选择,他不去追求“无量光”的虚妄,不去追求基督“圣爱”的普泛,也抛弃“潇洒走一回”“过把瘾”游戏人生的态度和赵公元帅“顶礼膜拜”的拜金主义,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传统,像“雪莲花”一样顶寒冒雪,总是给大地带来美的生机。
贝多芬有句不断为后世英雄借用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薛学轩也借用了这句名言,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时势造英雄”的机会,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时,作为连、营主官两次带兵打仗,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所带的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带的营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981年7月,参加四川省金堂县抗洪救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抗洪救灾模范;1997年1月,被集团军授予优秀师团干部、荣立三等功……这些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并没有止步薛学轩再建新功的步伐,他立志在新的“战场”雄风再展,再立新功。
然而,迈向命运之路并非鲜花盛开。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笑脸。此时的信息中心,信息化工作几乎为零,几名工作人员守着几台旧电脑,仿佛置身在“凄清落寞的世界里”。
现实是凄凉的,热血是沸腾的。
“当困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命运”。他像当年带兵出征一样,进行“战前”动员:美好愿景靠奋斗实现,实干才能成就事业。组织上把我们放在这,基础再差、困难再多,也绝不气馁、绝不退缩,要用乐观迎接一切挑战,义无反顾地攻下“堡垒”、守好“阵地”,砸锅卖铁也要把信息化搞上去!
始于“零”而成于“零”。在平凡的地方,以平凡的方式创业。精卫填海,小而又小;愚公移山,凡而又凡;小小陋室,也能干出一番事业。就在这小小的陋室里,他和他的伙伴们摆问题、研需求、订方案、做开发、谈举措、细服务,规划灿烂的明天,奋进美好的未来,燃起了信息化的腾腾火焰。也就是在这小小的陋室里,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佳绩不断出现:
薛学轩(右)与厅总工程师殷时奎在数字中国峰会领取最佳实践奖后合影
第一个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第一个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第一个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平台,第一个在全国住建系统荣获“数字中国”最佳范例荣誉。
薛学轩(左4)与张锡祥院士(左5)及信息化专家合影
薛学轩(右)接受四川电视台采访
薛学轩(右)接受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梁文化记者专访
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昂然挺立的是一个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和刘先林极力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四川省“互联网+住房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正是这个为民服务的“平台”,孵化了10大子平台、186个子应用系统、3大支撑体系、8大基础数据库,形成统帅全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省市县乡通用的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大平台,形成尉为壮观的信息化“航母”,乘风破浪,一“网”无前。
他在挑战中突破,在跨越中飞跃,在特色中灿烂。
或直挂“云端”摘桂冠,先后获得6项大奖,其中: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部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1项。
或呕心沥血著华章,先后主编并发布7项地方标准,参编并发布5项国家标准,取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信息化专著2部、共计60多万字。
或传经解道谈心得,先后在宁波、洛阳、成都、昆明、哈尔滨、呼和浩特、厦门、杭州、苏州、太原、广州、重庆、长沙、张掖等地召开的住房城乡建设信息技术交流会上频频出彩。
正应验了哲学家的名言“谁播种太阳,谁收获太阳”。
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季。2015年金秋,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住建厅窗口收获了一个惊喜,迎来了时任省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副主任王东明率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视察,领导们听取工作汇报、观看平台演示、操作信息系统,王东明书记赞扬“住建厅信息化工作搞得好”。
砥砺奋斗10多个年头,几经曲折,几经磨难,几度拼搏,几度奋起,终于收获了金色的希望。
这当是薛学轩人生最得意又最欢乐的时候,2015年5月1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四川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薛学轩与在四川大学任教的女儿薛丹同时受到奖励,所不同的是他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女儿获得了三等奖,父女俩同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风景这边独好。
在风景如画的福州。2018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此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作主旨演讲,盛况空前。数字中国建设年度30个最佳实践成果在峰会光彩亮相,四川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面向全国71个部门、37个地方征集的147个最佳实践成果案例中脱颖而出,经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委员评审,被遴选为30个佼佼者之一,成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和四川省唯一的入选者。
薛学轩从福州载誉归川,中国范儿“云”耀蜀。
在万物丰茂的成都。2019年7月,四川省大数据融合应用表彰会在蓉城隆重举行,薛学轩成为风云人物。他所任职的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荣获四川省2019年大数据融合应用最具潜力“十佳单位”之首;他本人荣获四川省2019年大数据融合应用最具潜力“十佳科技工作者”之首,并代表十佳科技工作者发表获奖感言。这两个之首,又为薛学轩“《网事如歌》”增添了更为动人心弦的篇章。
何谓“德”?
在薛学轩看来,当官不为民服务,缺大德。
他在抛弃那些古老的传统习俗“幽灵”的同时,保留了最珍贵的东西——兵法曰:得人心者得天下。
以德服人方能得人心,而征服人心灵的还是心灵本身。
如此“德”的理念,是他从北京中南海新华门那幅“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的大字上所领悟到的,成为共产党人的宗旨,更是薛学轩的最高信仰:把群众的愿望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正是以“三个第一”为起点和终点,薛学轩运用“互联网+”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在这座“连心桥”上,施以善治,让领导接地气,把鼠标点入沸腾的网络民生,为民造福。
在这座“连心桥”上,倾听“百姓呼声”,避免“屁股决定脑袋”,使决策更贴近民生实际。
在这座“连心桥”上,登高望远,发现群众的“痛点”,活血化瘀 ,在与网民互动中互“粉”。
穿越时空,天地呼应。聚焦火热的四川建设大数据中心,鼠标轻击,进入那引人入胜的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由180多个子信息系统构成的四川省“互联网+住房城乡建设”管理服务大平台,五彩缤纷,云蒸霞蔚,一个个系统,一行行数据,一条条信息,涵盖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主要业务,达成信息系统全融合、主要业务全覆盖、监管服务全流程、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信息化成果,为数字建设、数字房产、数字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工地……搭建了“英雄用武”之舞台。
在这个栩栩如生的舞台上,数据网上跑,服务零距离,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72923家从业企业、3753581名从业人员畅游在这座“连心桥”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310多万件。鼠标动动,万事畅通,政府与群众心心相连,一“网”织出民生情,一“键”敲开方便门,办事因信息化而便捷,效率因信息化而提升,生活因信息化而丰富,人们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尽享信息化带来的美妙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感觉最深的当是成都市城北片区近30万棚户区的居民,成都市“北改”仅是四川“棚改”的一个缩影。
信息中心荣获四川省大数据融合应用最具潜力十佳单位
薛学轩(左3)向国务院办公厅调研组汇报“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薛学轩(左4)在重庆仙桃谷项目部调研数字建造技术应用
参观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展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13年至2017年,全国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这让巴山蜀水棚户区居民实现安居梦的愿望变得更加真切,也让四川省的棚改信念更加坚定。然而,摆在四川建设人面前的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5年时间,要改造危旧房棚户区150万户,占全国总数的15%。
面对繁重的棚改任务,四川如何担当?
面对诸多拆迁的难题,四川如何破解?
面对矛盾重重的诉求,四川如何应对?
薛学轩带着新闻的敏锐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全省棚改打开局面加油鼓劲,紧紧抓住成都市“北改”典型事例,真实的记录了一幅幅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精彩场景,以“居民自治改造让‘忧居’变宜居”和“尽政府之智破改造之难”为题目的纪实报道,连续两天在《中国建设报》头版刊载,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不言而喻。
果然,成都“北改”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央视《新闻联播》也在头条播发《成都市“北改:曹家巷拆迁记”》,点赞“这种基层民主的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对全国旧城改造都有深远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 “四川破解综合性城市改造难题”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四川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路径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薛学轩为“棚改”奏响了情为民所系的序曲,那么《讴歌时代》就是厚厚的历史画卷。
今天的四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川篇章,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薛学轩的目光穿透巴山蜀水现实的迷障,以一个记录者,准确地说实践者的良知、责任、热爱和敏锐,从美丽新村到新型城镇化,从川江治理到清洁巴蜀,从智慧产业到数字四川,那《3万新村在变革中美丽》,那《最是巴蜀千城美》,那《玉宇澄清巴蜀埃》,那《座座丰碑映宇寰》以及那为一带一路扬帆的《跨出蜀门变成“龙”》、为建筑铁军树碑的《在“云端”上雄起》、为特色小镇加油的《特色镇100+奏响命运交响曲》、为质量安全把脉的《质量破四难·安全落四川》等数百篇力作,殚精竭虑,用心良苦,讴歌四川人民战天斗地、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从中可以看出新闻人的素养,也可以看到四川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脉动,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的大量历史事件与共和国发展脉博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6顶“官帽”头上戴,常常压得薛学轩喘不过气来,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他实在是太忙,有太多的方案要研讨,有太多的需求要落地,有太多的稿件要审定,有太多的信息要编发,有太多的来访要接待,他还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
他亲力亲为,干事创业,不做懒官庸官糊涂官。他常常感到自己没有功夫成为自己,他一直在苦苦探索能成为自己的那个时刻的到来。
这个时刻,他终于从“天行健”中找到。“天行健”一词取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此激励自己奋斗不息,实现人生价值。
人活在世,不就是靠“自强不息”么?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一种力量的涌动,一种生命的绽放。
在“自强不息”面前,薛学轩深刻意识到所担负的那些“政事儿”的责任,就真的只能“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站在巴蜀大地上,耳闻八面来风,聚焦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主业,凝视数字经济新时代大潮翻腾奔跃,没有雅兴沉湎于惊讶,也没有功夫自我感叹,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他立下誓言:做时代的弄潮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已任,用信息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住建行业提供应用服务,为主管部门提供监管服务,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在服务中履职尽责、践行使命,在服务中燃放生命、成就梦想。
或直挂云帆济全川,或云蒸霞蔚天地间,或撑起巴蜀一片天,或曲曲网歌响中华。用热血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当他的华彩篇章——“四川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刘先林称赞“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时,薛学轩没有自满自足,他告诫自己“自满自足,它是心灵的穷途末路”。一切成绩与荣耀,都是团队和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他的华彩篇章——全国首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工作平台在成都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时,时任副部长王宁点赞“四川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随即“四川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也通过“国考”,全国数字化城管专家组高度评价“四川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城管平台,标志着四川向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薛学轩没有就此止步,他觉得安于现状是最危险的心态。
参加视频会议系统和网上办公平台应用培训会
当他的华彩篇章——“网上行权”,被省委省政府赞扬住建厅把“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到了实处,网上行权,守住风险点,筑牢防火墙,让政务服务如鱼得水。薛学轩没有自我陶醉,他策马扬鞭再奋蹄,向着新的目标登攀。
当他的华彩篇章——“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荣获部级优秀工程金奖,在北京受到表彰时,薛学轩有成功不骄,有贡献不傲。他时刻提醒自己:信息化是个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到哪里,信息化就应服务、保障到哪里。
于是,薛学轩做足了未雨绸缪“功课”。
在信息平台建设上革故鼎新,由单一技术向多技术融合发展,形成多维立体的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平台应用上突出效能,由系统开发向深化应用发展,形成开放融合的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平台拓展上数据驱动,由数据采集向挖掘分析发展,形成支撑决策的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平台安全上注重健壮,由功能实现向稳定运行发展,形成安全可靠的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平台发展上立足长远,由服务当前向支撑未来发展,形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化体系。
如此“五大体系”犹如弹奏起美妙动听的“五弦琴”,出神入化,扣人心弦,把传统的信息技术与空间地理、三维建模、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视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奋进的四川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