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当前BIM应用推广在中国所面临的阻力大、速度慢的困境,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在成立四周年之际,发布OpenBIM新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的核心是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软件NMBIM 4.0。
当前BIM应用推广中存在普遍依赖单一软件,专业人士要放弃自己熟悉的工程软件去学习这种集成化的软件,其整体效率不高。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邓雪原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核心,而通过BIM技术可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空间信息平台所必需的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大数据,而当前依赖单一软件的BIM技术路线普遍遭遇工程技术人员主动性不足,整体参与度低、数据产生慢、数据归档难的困境,难以支撑数字城市建设对土木工程大数据的快速需求。而OpenBIM是基于开放的国际工业基础类标准和工作流程协同完成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方法,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参与各方使用不同的专业软件均可参与到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中。OpenBIM的技术路线不仅实现了各种专业软件之间数据互通,使得数据信息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管理可以一用到底,提高协作效率,而且在碰撞检查方面的速度和准确性也已接近国际水平,最后还能实现项目组人员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审阅批注的高效沟通交流。(上海交通大学)
第五届“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高峰论坛近日在沪举行。本届论坛展现了由国内二十多家装配式建筑企业与高校,历经三年研发的装配式建筑BIM全流程集成应用系统与32项实际工程项目的落地应用。
装配式建筑是集成了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安装、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应用的现代化建造方式,BIM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提供协调一致的信息,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持。
据介绍,利用BIM技术建立装配式户型库和装配式构件产品库,使装配式建筑户型标准化,提高预制构件拆分效率,实现精细化设计;通过BIM指导生产,通过具备可追溯性质量管控的生产管理系统对构件加工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BIM数据直接接力构件生产设备,使生产进度和质量得到有效管控;施工过程中通过BIM实现构件运输、安装及施工现场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利用拼装校验技术与智能安装技术指导施工,优化施工工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专家预见,结合BIM平台、构件库、物联网、计算机辅助加工、虚拟施工安装等新技术,有望解决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产业化发展中的诸多关键问题,给装配式建筑的全产业链生产方式带来全面提升。(中新网)
日前,远大住工与北京工业大学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产学研培合作,共育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共享建造智慧,共建人才生态。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对外合作联络处处长刘伟,远大住工集团董事长张剑、副总裁肖在、川渝中心负责人陶遂等出席了签约仪式。据悉,早在2018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杜修力曾带队调研远大住工集团,并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此次,谢辉书记再次来到远大住工,意味着双方合作将不断深入。
目前,远大住工已与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近两百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出版发行装配式建筑高职和本科教材该系列教材分别列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
签约仪式前,双方就装配式建筑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分享,并实地考察远大住工麓谷二期智能制造基地,远大住工的建筑工业化融合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高度肯定。(北京工业大学)
近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装配式建筑网共同举办的2019(第三届)中国国际装配式建筑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发展论坛以“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新时代”为主题,力求探索适合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推广热点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推广装配化装修,不断提高建筑的品质和功能,更好、更大程度地满足各方面需要。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建筑行业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举措。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各省市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成绩显著。2019年,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又有了新的信号,减费降税、简化审批、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等都将带来积极影响。(本刊记者 吕瑞瑞)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活动暨BIM软件产业峰会”在济南举行。峰会以“新空间 新动能 新发展”为主题,围绕BIM软件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济南市政府和中国信通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信通院与济南市工信局、市中区政府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
下一步济南将积极发挥政策、企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五个强化”务实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BIM软件产业集聚,支持自主BIM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有效供给。设立专项资金支持BIM软件企业引入、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产业集聚区。支持市中区、高新区、先行区等区县建设BIM软件产业园,加快引入国内外BIM软件顶尖企业落户。三是强化产业协作。组建BIM软件产业联盟,制定本地BIM软件标准,举办各类BIM软件产业活动。四是强化应用示范。协同支持BIM软件研究成果在市内工程项目的应用。五是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省内天使、创投、产业发展基金设立BIM软件子基金,支持省内BIM软件企业对接金融资本支持。(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