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博?张川?黄德林
摘 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逐渐上升,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手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双创孵化平台建设。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少高校遇到了困难,如运营与管理体系不完善、资金缺乏、孵化能力不强等,建议从政府、企业、高校和教师四个层面推动孵化基地建设,上下相向开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孵化基地建设经验,探索成型道路。
关键词 高等学校;四结合;创新创业;双创孵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4-0061-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试点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推广模式与建设经验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双创孵化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承担着培育双创人才的职责。双创孵化基地建设意义重大,其是培育双创人才的“沃土”,是校企合作的平台,也是高校响应创业政策号召的实践。
一、高校双创孵化基地建设必要性
(一)高校双创孵化基地是培育双创人才的“沃土”
经济新常态已不再是一个新词,从制造转向智造是下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当前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双创人才,“双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迫在眉睫。高校是青年才俊的聚集地,教学资源丰富,是培育双创人才的天然沃土。
(二)高校双创孵化基地是提供校企合作的平台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缺乏精深项目,甚至部分高校少有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一方面帮助企业研究新产品探索新技术,另一方面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以往许多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却苦于没有专门的项目开展基地,占用实验室也非长久之计,高校双创孵化基地建设能解决这一难题,吸引优秀企业、高质量科研项目,发挥孵化平台“孕育”作用。高校双创孵化基地以企业为支撑可以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创合作常态化、长期化,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双创孵化基地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科技协同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双创平台建设。
(三)高校双创孵化基地是响应政策号召的实践
2017年4月至5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向全国130所高校开展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其中85.5%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41.1%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从联盟数据获知,全国范围内高校也在积极推动双创,在某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双创服务示范基地、市级双创平台也在加紧建设。
二、高校双创孵化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双创孵化基地运营模式现状及问题
我国创业孵化基地类型主要为以下三种:政府主导型、非盈利性创孵基地,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半盈利性创孵基地,社会组织独立举办的盈利性创孵基地[1]。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孵化基地对于不同高校而言,高水平院校应大力创建公益性孵化基地,民办应用型院校可尝试构建半盈利性孵化基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由于双创孵化基地运营对于高校内部其他学院而言相对独立,缺少相应的管理人员,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孵化基地定位不明确,很难制定合理的运营模式,影响基地整体的建设与管理。良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可以使孵化基地工作有效开展,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但多数高校孵化基地建设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缺少社会资源与政府扶持,缺少完备的人力资源和理论指导,很难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运营体系,限制高校的知识和人才优势,无法发挥双创孵化基地优势,如何在基地运营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公益性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高校双创孵化基地孵化平台现状及问题
双创孵化平台大多以学生项目孵化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发挥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指导作用,丰富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目前除少數高校示范基地外,大部分高校孵化基地资金来源单一,这就导致孵化平台只能完成学生项目孵化,而无法继续将学生创业项目实体化,运营模式存在问题也进一步限制了项目孵化,进而限制了部分孵化基地无法吸引校外企业入驻孵化基地[2]。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创业实践设备,但高校模拟出的创业环境的运营方式是有限的,真实的市场竞争体验还需要参照企业运营,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到初成规模离不开完备的孵化平台,孵化平台孵化能力有限限制了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与项目精深化,基地入驻企业缺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社会资源的嵌入。
(三)高校双创孵化基地资金资助现状及问题
大多数高校孵化基地的资金来源单一,相对稳定的来源是政府扶持资助与竞赛项目奖金,但是多数院校得到资金有限且缺乏校友资助。以一般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为例,企业在提供研发设备、生产制造、市场渠道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创新基础设施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普遍,无法形成基地的有力支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高科技类项目为例,项目贷款相对困难,各方面的资金都很难满足目前创业创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至今,虽然不少银行陆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但是银行贷款要求繁多,限制性较强。初期的高校孵化基地项目成功率不高,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且拨款时间较长,前期项目开展困难,社会资金难筹集,很难度过创业前期。学生创业不仅要考虑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问题,还要承担项目风险,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创业负担,不利于项目开展。投资失败后基地更难以获得下一轮投资或贷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孵化基地建设。
三、“四结合”建设孵化基地的对策
目前高校孵化基地逐渐步入正轨,国家也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不少银行也向高校伸出橄榄枝,给高校学生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据此,笔者提出“四结合”协同开展战略,共同助力孵化基地建设。
(一)孵化基地建设要结合国家、省政策
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写入联合國决议,显示了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要动力已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国务院自2016年公布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以来,不断颁布一些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各省市、各地区也相继出台孵化基地扶持政策,为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引领、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扶持等服务,提高创业项目的成活率,以更好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双创事业受到各方瞩目,高校孵化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整体布局,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以过硬的项目获得最大化的政策扶持。宏观方面把握整体态势,由大化小,着眼于自身,高校应提高受扶持政策针对性,了解省市双创相关政策与扶持计划,具体到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以多个具体的项目共力支撑孵化基地建设[3]。在政策之下还有大量的创业比赛和项目,高校要大力推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学生产生做项目就是创业、写申报书就是创业的错误观点。据笔者调查了解,类似的高校双创比赛项目落实率较低,高校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会依据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二)孵化基地建设要结合高校办学政策
高校办学特色是孵化基地平台建设的一大优势,在孵化基地建设中要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强化高校优势专业,深化科研项目,扩大创业项目成功率,以强势专业吸引社会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综合类、工科类、师范类院校要找准高校孵化基地建设侧重点,制定合理的基地运营模式,引进适合的创业项目。在孵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加入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培训,从课堂理论、实践动手两方面入手,以高校自身教师为主、企业指导教师为辅,对学生开展全面、细致的创业教育,同时辅之真实的创业环境,实现从学院孵化基地到社会创业公司的过渡,将孵化基地平台作为第二课堂,将办学方针融入基地建设,提高创业项目质量。
(三)孵化基地建设要结合高校协同合作、创新理念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双创支撑平台,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一些高校示范基地拟定了孵化基地工作方案,与地区孵化基地协同发展,普通高校要积极参考此类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总结运营、管理模式和典型经验,进行高校间交流,争取开展小规模的高校孵化基地项目合作,以示范基地带动普通高校孵化基地,以重点双创基地带动地方双创基地,形成良好的高校创业圈。在高校交流过程中,应让教师、学生参观不同示范基地,了解相关内容,为以后的项目合作提供契机,不同高校学生团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具规模的团队,先创业者带动后创业者,将更多呈现在创业计划书上的项目实体化,尝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打造孵化基地品牌,达到共赢乃至多赢。
(四)孵化基地建设要结合不同师资力量
双创孵化基地建设离不开教师指导团队与学生创业团队共同努力,具备良好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可兼任基地教师。孵化基地可集合高校不同学科优秀教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部分高校兼职教师与校外企业存在合作关系,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学校自身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再加上资金、基地运营等问题,孵化基地建设要积极引导项目入驻,不断发挥双创学院教师的桥梁作用,扩大教师合作的范围,整合不同高校间的资源并将整合信息及时发布到孵化基地平台,不断更新需求信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创意并付诸实践。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航,杨占尧.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237-238,242.
[2]刘小强.我们还需要“专业”吗?—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新视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1-58.
[3]陈春晓.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83-186.
[4]侯海荣,向欣,唐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30-37,42.
[5]徐征宇.构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探索——基于东阳市的思考[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5):55-58.
[6]孙梦瑶,李雪灵,赵文珺.吉林省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对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