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心路旅程与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

2019-09-03 03:25胡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杜丽娘关系

胡炜

[摘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汤显祖贡献给中国文学史一个光彩动人的艺术形象,自诞生以来,便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她“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不渝的自由爱情,不但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的强烈反抗和无声控诉,而且表现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女子内心世界的苦闷,她以其曲折复杂的心理路程完成了自我性格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关键词]杜丽娘;心路旅程;社会思潮;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8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正如汤显祖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作为明代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女主人公杜丽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叛逆者,她自觉反抗封建礼教,主动追求婚姻自由和个人幸福,集中展现了“情”与“理”的矛盾。而以人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正是《牡丹亭》的主旨。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塑造,汤显祖不仅表现出了对男女主人公之间自由、坚贞的爱情讴歌,还表现出了人物在追求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路程,而这种心路历程恰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

一、杜丽娘精神的时代环境

《牡丹亭》创作于万历年间,封建礼教束缚人性,极其猖獗。与此同时市民意识渐渐觉醒,要求解放人性,追求人生价值的重“情”求“真”的文化思潮产生。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汤显祖提出了的“至情说”。他用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真正爱情和封建礼教道德观的矛盾来贯穿《牡丹亭》全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使《牡丹亭》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战斗精神。

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她所生活的杜府正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其父杜宝是保守封建的传统官僚,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女儿。在他眼中,名门闺秀必修诗书、女红,教好女儿只为了招好女婿,以便光耀门楣。其师陈最良是迂腐顽固的传统儒生,除了读书教条,别无所知也别无所求。听说杜丽娘游园伤春,他大惊失色,大惑不解。而作为一个女性长者,杜丽娘的母亲杜夫人对女儿的观察和防范更加细微深入,甚至看见丽娘裙钗上成双作对的花鸟,也禁不住引起她的骇怪和警惕,生怕引动了情思,她在思想本质上跟顽固的杜宝没有两样。

本应天真活泼的杜丽娘,被整日拘禁于书塾和绣房之中,隔绝了社会,亦隔绝了大自然,感受不到任何春天的气息。甚至连刺绣累了,白天闺房里打盹,也被视为有背家教的非礼行为。仅此一点,我们不难想象贵族小姐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多么狭小、空虚和苦闷。娇贵而养尊处优的小姐生活、不啻是人间地狱,精神的牢笼。因此,杜丽娘的爱情是自发的、源于本能的,也因为这样,她的反抗方会显得更坚决、更彻底、性格更为坚强。

二、为情而死的精神内涵

縱然生活环境如此严苛,杜丽娘依然天性未泯,依然保存着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什么也阻挡不了杜丽娘对“情”的追求,越是在封建礼教猖獗一时的时代,她对“情”的追求也就越强烈。

奉父母之命读书,是明代中后期社会发展的一种风气。在陈最良看来《关雎》颂扬“后妃之德”,所以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成“是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娴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地来求他女子。”但杜丽娘却凭直觉认出了这是对人间爱情的一种描写,她说“关了的雎鸠,尚有洲诸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就表现杜丽娘爱情心灵的初步觉醒《诗经》的恋歌成了杜丽娘、追求情欲的诱源,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说出那句千古名言,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根据现代学者的解释,所谓“‘不知所起,正说明这种潜意识心理的神秘和奥妙;‘一往而深,则表明了这种潜在欲望的力度。”可见正是这种内在运动使得杜丽娘对爱情不顾生死地追求,进而谱写了“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理想。

如果说《诗经》引起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初步觉醒,那么杜丽娘偷逛大花园,在自然美景的感召下,她的爱情意识彻底觉醒,这种爱情意识和周围美好的景象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情感欲望一经唤醒而起,杜丽娘就开始努力寻找实现的途径《惊梦》中唱道“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这里的“天然”显然指人性的自然美。媚艳的春光不仅激发她对人性美的追求,同时也使她形成一种备受压抑的情感体验。她一面感叹自己美好青春年华的虚度,一面又深刻惋惜自己才貌双全被埋没,由此爆发出直接展现情欲目的的心理诉求“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所以,是游园的经历促发了杜丽娘早已酝酿于心的爱情追求。

正如魏崇新所说“杜丽娘意识深处的欲望和情绪一旦被唤醒,就表现出不可抑制的力量,努力寻找实现的途径。”换言之,这种欲念既已生成,就需要一种将之实现的客观世界。现实中不可能实现那最好的途径就是梦幻世界。在梦中,人的心理可以超脱现实的束缚,使欲望得到满足。而她和柳梦梅并没有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实现理想爱情中的一种美好经历,就连最后实现的云雨之欢,内心中也是经历了一种由惊讶才到欢喜的纠结历程,而且在实际的行为中也是半推半就。所以,这正说明杜丽娘所追求的并不具足真实情感的爱情,而是更深层次上追求一种人性的满足。当她从梦境中醒来回到现实世界时,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也源源不断地向她涌来,以致杜丽娘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为了梦中场景茶饭不思,狡黠地避开了婢女的追问,进行了二次游园。这是杜丽娘为追求自由爱情而迈出的极其大胆的一步。正当杜丽娘为梦中欢会欣喜不已时,现实生活却狠狠地向她泼了一盆冷水一梦中的一切都不见了。为了维护自己爱的权利,她要求死后埋葬于梅树下,而又因怕死后无人知晓自己的春容,便留下了一幅画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为实现爱情理想视死如归的决心及渴望爱情心态的自我平衡。她早已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所以她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被破坏,而是因为对爱情徒然的渴望。因为如果不能满足人性最基本的欲求,那么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去祭莫爱情,带着痛苦走向死亡。至此,杜丽娘真正由觉醒走向了反抗。

三、为情而生的自我实现

杜丽娘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斗争的开始。终于,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于冥界与意中人长相厮守。生而为人,自然会受到种种限制,通常情况下,只有摆脱自然环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而这种自由的环境,也只有在冥界才能找到。杜丽娘正是在成为亡魂,到达冥界之后才能再无顾忌的和柳梦梅幽会。然而人的欲望或许永远得不到满足,杜丽娘在与柳梦梅共赴巫山满足了生理欲望之后,亦开始追求两情相契、“生同室,死同穴”的心理欲望。

但是,当现实世界的柳梦梅要与她“便好今宵成配偶”时,杜丽娘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意料之外的转折,正是杜丽娘形象的成功之处。在冥界里,她的身份是鬼“鬼可虚情”,不仅不用受制于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还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封建道理伦理将杜丽娘包围.得密不透风,致使她提出了“理”的诉求,这种诉求与其在冥界时随心所欲的追求相比,顯然是一种妥协,一种对于现实环境的妥协,这种妥协显然使得杜丽娘这个追求自由爱情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具体。毕竟,对于一个从小就深受封建思想压迫的少女来说,完全的摆脱传统思想是不可能的。

在经历了生生死死的痛苦磨砺之后,杜丽娘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定了。杜宝在金銮殿上痛斥二人的结合。但杜丽娘对此却不顾父女亲情,直言封建朝廷比之地域还要可怕。可以说,杜丽娘的心路历程是由被束缚到蜕变再到突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由不自觉的追求自由爱情慢慢转变为自觉追求爱情,先为情死,后为情生,充分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传统女性的坚定执着。杜丽娘追求的这种不以家族利益为基础,而以两情相悦为基础的自由爱情,显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她的身,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至此,杜丽娘才走完了曲折复杂的心理路程,完成了自我性格的塑造。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牡丹亭》通过人物在爱情领域中展现的“情”与“理”的冲突,反映了明中晚期社会内部兴起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潮流。我们之所以能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因为她身上的自觉与反抗是时代光芒的体现,这种光芒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徐朔方笺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郭海鹰.非梦不足表其情,非梦不足达其意——释“梦”重论杜丽娘[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9).

[4]汤春华.杜丽娘心态探析[J].武汉教育学院报,1996,15(2).

[5]魏崇新.试谈杜丽娘的心理机制[J].名作欣赏,1986(6).

[6]王从仁.青春觉醒的赞歌A].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杜丽娘关系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