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

2019-09-03 05:44叶秀敏孟迎芳
关键词:完美主义高标准消极

叶秀敏,孟迎芳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过去几十年里,抑郁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而且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回顾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因素之一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作为一个相关变量来了解不同形式的精神病理,包括抑郁症状[1-3]。从其自身来说,抑郁会影响身心健康,例如持久个体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学生的食欲和睡眠质量,进而对身体节律产生影响[4];从他人层面来说,抑郁会导致人际困扰,同时给亲人朋友带来压力[5-6];从社会角度来说,抑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7]。完美主义被作为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8],迄今为止,还未有研究对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问题进行整合分析。因此,该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进一步细化二者的关系。

关于完美主义概念的界定,众多研究者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Homey将完美主义归结为过分要求,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自身在智商和品德上都高于他人,尽力使自身变得绝对完美[9]。Hollander同样也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特质,对自身或别人显示出高标准,对完成某件事永远有更高期许[10]。Burns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究时,发现完美主义主要是一个由期许、诠释事件、评判自我和他人组成的认知网络[11]。因此,早期完美主义被定义为单维结构,随着研究的发展,完美主义从单一维度发展到多维结构。Frost等人把完美主义定义为“高标准”,并伴随着对某种行为批判性评价,提出完美主义是一种凡事都追求完美无缺,在设定高标准的同时伴随自我批评,只是这种高标准不一定是负性,对自身成功做出自我批评是正常完美主义[12]。Slaney也支持高标准和秩序体现的是适应性完美主义,差异则是适应不良完美主义[13]。适应性的个体给自身设立高标准后极力去完成,非适应性者则会关注差错并设立严格的目标并迫使自身完成[14]。Stoeber和Otto同样支持完美主义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15]。

抑郁是一种心理学或精神病学术语,Kim等将抑郁界定为低落情绪或消极状态,通常伴有痛苦、缺乏愉快感和内疚倾向[17]。Harrington认为严重的抑郁不仅会对个体动机和情绪造成破坏,甚至引发自杀行为[18]。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抑郁往往伴随痛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普通情绪体验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持久[19]。

国内有关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带倾向性的结论,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成负相关,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成正相关。例如,积极完美主义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消极完美主义会加重抑郁[20];在临床和非临床样本中,非适应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21-22]。另外关于抑郁症患者研究也显示,治愈后完美主义的消极部分总分会显著减少[23]。完美主义个体设定目标时的高标准、追求完美目标过程中的过度要求以及目标评估中的负性思维方式,类似于抑郁认知理论中消极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不能达到高标准,就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信念,认为自身没有价值,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抑郁。

但是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关系,各个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不尽一致,例如积极完美主义和抑郁的相关系数介于-0.307到0.21之间[24-25],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介于0.047-0.777之间[26-27]。元分析可以提高对初步结论的论证强度,解决各个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得出更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进行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元分析,以获得更客观和综合的结果。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索策略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百度学术搜索对2000年到2018年(因为国内报告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最早文献在2000年以后)有关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的中文文献进行筛选。以“大学生,完美主义,抑郁,抑郁症”为关键词或篇名进行检索,共有56篇相关文献。

1.纳入文献的标准。根据以下标准来查找文献:(1)要求必须是实证研究,纯理论和综述性研究被排除。(2)研究群体必须是大学生。(3)文献中必须报告完美主义的分维度与抑郁的相关关系,并明确报告r值。(4)文献中有关数据不重复,如果同一份数据被多次发表,则只纳入发表时间最早的文献。根据此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后共有31篇。

2.文献编码。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以下编码:(1)文献信息(第一作者和发表年限)。(2)期刊类型。(3)样本总量。(4)男性所占比例。(5)地域分布。(6)相关系数(详见表1)。

3.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采用Excel2003和CMA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并分析。分析过程中,首先将原始相关系数r转换为相应的Fisher Z分数,然后再转换回相关系数以呈现结果。接着用Q检验对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若各研究同质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各研究异质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一些文献如果只报告完美主义各维度与抑郁之间的相关系数,笔者采用相关系数合成的方法(r-Fisher Z)得出积极完美主义或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系数。

表1 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相关文献的基本信息

续表1

文献信息期刊类型总样本量男性%地域分布r1r2康华洁(2012)一般22835%华南-0.20.196李苑(2015)一般38957%-0.3070.208陈功兴(2014)一般780-0.2640.315张斌c(2013)一般29247%华中-0.090.54姚聘(2013)学位56674%华中-0.2880.3635王雨吟(2015)核心26757%-0.0340.565杨丽a(2008)学位45464%华北0.0390.328肖长根b(2016)一般33456%华东-0.290.22孔国忠(2013)核心68453%华北-0.0780.318吴心灵(2012)一般32235%华东-0.0030.156蒋怀滨(2013)核心426华中-0.160.33张轶文(2006)核心40754%华北-0.0480.148孙莉娟(2014)核心69081%华中-0.120.249周亚娟(2010)学位67835%华北-0.0560.385刘新春(2013)核心469395华北-0.090.354沈瑜来(2017)一般217东北-0.040.179刘敏a(2010)一般158755%华东-0.1860.207张斌d(2012)一般57048%华中0.050.047杨丽b(2011)核心48863%华北0.0690.449

注:该表只表示第一作者,同一作者多篇研究则在作者后加英文字母a、b 进行区分;参照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将期刊类型分为一般、核心期刊、学位论文;地域分布参照行政区域划分;r1表示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r2表示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

二 结 果

(一)异质性检验

对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进行异质性检验,任意选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得到Cochrane Q和I2统计量,结果见表2。根据郑明华异质性高低的标准,I2值大于75%时,说明研究具有高度异质性[28]。由此可见,该元分析具有高度异质性,所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表2 完美主义与抑郁异质性检验结果

(二)主效应检验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分析发现,积极完美主义和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12,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具体如表3所示。依据Cohen的经验法则[29],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关系、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关系分别属于小效应量、中效应量。

表3 完美主义与抑郁模型分析结果

(三)调节效应检验

对期刊类型和地域分布进行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和5),期刊类型对完美主义与抑郁调节作用显著(P<0.05),但地域分布均无调节效应。

表4 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调节效应

表5 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的调节效应

(四)发表偏倚检验

采用漏斗图观察元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漏斗图显示此次元分析选取的研究分布“倒漏斗”的上部,且左右大致对称,因此此次元分析存在出版偏差的可能性较小。

因漏斗图是从直观上粗略判断纳入的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鉴于此,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Egger检验来评估发表偏倚。从表6的Egger检验结果可以看出,Egger’s Intercept分别为3.417和2.460(p>0.05),表明此次元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这与漏斗图所观察到结果也相一致。

表6 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三 讨 论

(一)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的主效应

研究对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共有31项研究,15 755名被试被纳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呈负相关(r=-0.120,p<0.001),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呈正相关(r=0.371,p<0.001),说明完美主义与抑郁确实存在密切的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0-32]。这暗示完美主义除了多维结构外,还具有破坏性和积极预测性。根据Beck认知理论,抑郁与人们的自我评价有关,与正常个体相比,抑郁者拥有更多抑郁性和歪曲的认知。消极完美主义易引发抑郁,这可能由于完美主义个体设定高标准目标、对目标过程的过度要求,这些消极思维方式类似于抑郁认知理论中负性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不能达到高标准,会产生不正确的信念,认为自身没有价值,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抑郁。此外,王雨吟等人也认为消极完美主义者易感抑郁可能是由于其追求不现实目标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我或他人过度批评,从而对现状没有一个正确认识[33]。

积极完美主义者比消极完美主义者使用更少的否认和放弃行为,研究者称其为合乎现实的自我期望[34]。积极完美主义者虽然对自身有很高的标准,但在个人评价上更加灵活,并且满意于已取得的成就,反过来有了更积极的自我评价[35]。也就是说,积极完美主义者不会执着于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更关注自身成长,客观地进行个人评价和事件评估。因此,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应得到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重视,今后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完美主义倾向来减少其体验抑郁情绪。此外,虽然研究结果也发现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有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但是还有其他因素同样会影响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抑郁的素质—应激模型强调个体、易感性和应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36]。而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文化因素都属于潜在的应激因素,说明应激也是影响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关系的重要变量,这也得到叶艳等人和张静研究的支持[37-38]。总体来说,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还与很多其他因素有关。

(二)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的调节效应

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元分析检验均为随机效应模型,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系数的效应量并非同质,还会受到其他调节效应的影响。因此,研究对期刊类型和地域分布分别进行调节效应检验。

对地域分布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地域分布对完美主义和抑郁的相关调节作用不显著。也就是说,无论是北部地区还是南部地区对完美主义与抑郁的相关不具有显著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无论是哪个地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大学生都可能存在抑郁风险。而期刊类型是影响完美主义和抑郁关系的调节变量,在积极完美主义和抑郁关系中,一般期刊效应值显著大于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而在消极完美主义和抑郁关系中,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效应值显著大于一般期刊。一般来说,有显著性结果的研究报告被发表的可能性更大。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发表的标准更为严格,且更多地具有应用性意义。

四 结 论

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受期刊类型的调节,但不受地域分布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高标准消极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完美是个坑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