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旸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伴随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呈现出文明多样性的延续。先进的价值观和落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西方的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和现代的价值观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致使许多人在价值观的树立上感到迷茫困惑。面对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和国际关系的盘根错节,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推向深入,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准则,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使命。审视高校各类各层级院校,了解独立学院当下的以文化人情况,令独立学院在其独特性中构建恰当的文化场域,形成“以文化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相对稳定的联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实践的拓展,亦是在复杂现实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课题组从2018年3月开始至7月初结束,历时4个月,开展了一次关于福建省独立学院以文化人情况的调查,并依据调查数据对以文化人在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提供对策建议。调查报告中“以文化人”的“文”绝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文学范畴,而是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大学文化以及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等工作学习生活中呈现的一切文化要素。
调查报告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主要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几所独立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5份,辅之以教师学生座谈、专家咨询和评估。调查以福建省有代表性的独立学院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注意院校的区域性和学生的专业区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福建省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状况和以文化人在推进福建省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情况。
问卷的内容对“以文化人”进行细化,将“文”“化”“人”分别对应内容、方式、对象三个维度。问卷由69个问题构成,问题分属于个人基本情况、以文化人内容调查、以文化人方式调查、以文化人对象调查四个模块。第一模块调查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学生干部身份、政治面貌、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第二模块调查调查者对以文化人内涵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程度,所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内容、文化产品等;第三模块调查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文化服务方式、文化活动形式、文化建设宣传保障机制、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等;第四个模块调查调查对象对于课题关键词的主观感受、对学校文化育人的评价体验等。
参加此次社会调查的对象的具体情况为性别方面:男生占24.5%,女生占75.5%;城乡背景方面:城镇户籍占85.5%,农村户籍占14.5%;年级方面:低年级大学生占72.7%,高年级学生占27.3%;职务方面:学生干部占35%,非学生干部占65%;政治面貌方面:学生党员占3.4%、入党积极分子占17.7%,共青团员占75.3%、群众占3.6%。所属专业方面:文科生占60.1%,理科生16.6%,工科生18.5%,术科生4.8%。民族方面:汉族95.9%,少数民族4.1%。
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课题组专门向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后设计了该问卷,并对问卷的回收人员、录入人员进行了培训。从问卷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数据分析最后至形成结论,课题组均力争做到准确、科学、有效。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福建省独立学院的“文化”“教化”“学生”的现状及特征,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数据如下:
对“以文化人”内涵表示了解(“准确了解”或“比较了解”或“基本了解”)的独立学院学生占50.1%;表示“了解不多”或“完全不了解”的占49.9%,即半数的学生不能明白其内在含义,能够准确知晓“以文化人”三个维度逻辑关系的更少(见图1)。在访谈中,亦有独立学院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存在同样的情况。
图1 独立学院学生了解以文化人内涵的情况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度和认同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度上,表示了解(“准确了解”或“比较了解”或“基本了解”)的独立学院学生占91.1%;表示“了解不多”或“完全不了解”的占8.9%(见图2)。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上,表示认同(“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或“基本认同”)的占97.7%,“不太认同”或“完全不认同”的占2.3%(见图3)。
图2 独立学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情况
图3 独立学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情况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把握情况。调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对个人、对社会和对国家三个维度,并各设置了一个干扰词。
全部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比例相对较低,为29.94%,这与能否准确了解具体内容的自我认知(26.9%)还是比较接近的。其中,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掌握较好,准确率为58.7%,而对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微观的即公民个体方面的具体内容掌握情况则相对不理想,全部答对的分别为40.3%和39.17%。
1.文化建设的主要创建模式和突出问题。独立学院最主要的文化创建活动分别是“班级文化创建”(79.8%)、“社团文化创建”(75.7%)、“宿舍文化创建”(72.5%),而“课堂文化创建”则为47.8%,“网络文化创建”为28.6%。调查中,学生认为学校文化活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活动意义不大”(32.45%)(见图4),与之相呼应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问题为“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层次不高”(51.4%)和“流于形式参与度不高”(50.3%)。
图4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2.文化建设主体和活动参与情况。在“您认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哪些”的调查中,学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建设主体(74.4%),其次是教师(58.8%)、教育职员(49%)、其他人员(19.2%)。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最注重的是“活动的创新”(33.1%),其次是“活动的内容”(29%)(见图5)和活动的成果(28.2%),学生认为最适宜的校园活动举办频率是每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61.3%)(见图6),这和调查中学生个人参与频次较为一致(每月参加一次的32.1%,每两周参加一次的25.9%)(见图7)。
图5 独立学院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点
图6 独立学院学生认为校园活动最适宜的举办频率
图7 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
3.校园学术氛围与文化活动主题。有85.9%的学生认可所在学校图书馆的软硬件,但在文化活动的主题上有47.3%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学术交流类活动,且认为所在学校学术氛围“一般”或“不太浓厚”或“完全没有”的占50.4%,然而悖论的是在具体讲座内容上学生更倾向“人文专题”(47.5%)、“考研考证”(46.9%)、“生涯规划”(44.3%)、“饮食化妆运动”(42%)这一类与自身兴趣、能力提升明显相关的实用型内容。
4.校园文化产品和活动宣传方式。在“所在学校的文化产品呈现形式”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视频(68.7%)、文字(66.4%)和图片(65.8%)(见图8)。而在“校园文化活动最适宜宣传方式”上,学校仍然经常使用的常规方式“发放宣传单”“学生组织相互通知”“路演宣传”在学生的选择中排名是最后三位,“网络新媒体”(47.8%)才被学生认为是最适宜的宣传方式(见图9),这与76.9%的学生最主要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是手机和网络相呼应。
5.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传承情况。调查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刻”或“有较大意义”的学生占83.3%,能知晓且践行校训的占86%,学习过校歌且会唱的占56.1%,能了解学校周边地缘文化和民俗的学生为42.2%。
图8 独立学院文化产品的主要形式
图9 学生认为校园活动最适宜的宣传方式
1.“官微”成为重要的网络平台。“易班”“共青团志愿汇”这类全国高校覆盖面90%以上的通用平台知晓率仅为68.2%和60.6%。在所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中,“官微”和“院系组织公众号”成为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重要平台,知晓度分占76.4%和73.3%。而学校名人个人公众号亦是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占32.1%(见图1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您所在学校的文化创建活动”调查中仅有28.6%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文化创建,可见,学生并不认为有了网络平台即等于网络文化创建。
2.“学生社团”是最受欢迎的网络产品内容。大多数同学关注的网络产品是“学生社团”(62.7%)、“文艺原创”(54%)、“新闻通知”(46.5%)这些与日常学习生活明显相关或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内容(见图11)。
图10 独立学院学生最关注的网络平台
图11 独立学院学生关注的主要网络产品内容
3.传统传播形式仍是独立学院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您主要通过哪些形式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广播、电视”占70.1%,“报纸、书籍或杂志”占68.7%,而网络作为传播渠道以57.1%排第三(见图12)。
图12 独立学院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用。对思政课表示“一般”或“不感兴趣”或“完全不感兴趣”的占67.4%,在“您认为学校开展哪种方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这一调查中,获选的前三种方式是“校园文化活动”(66.9%),“新媒体宣传”(43.4%)、“志愿服务”(43%),思想政治课位列之后(见图13)。
图13 对独立学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在“学生认为哪种教育形式对培养价值观的影响最大”的调查中,“校园教育教学”以11.5%位列最后(见图14);同样在“解决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问题应从哪方面着力”的调查中,选择“依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占25.3%。
图14 学生认为对培养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教育形式
1.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主要因素。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看法”调查时,表示“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倡导更需践行”占62%,表示“大多数应做的,自己也会践行”的占29.6%,表示“看个人素养”或“与我无关”或“没有必要”的占8.4%。
“整体道德风尚”“多元价值观冲击”“网络文化冲击”是学生认为影响独立学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66.3%、60.5%和58.8%。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50.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己的行为中“时刻都有体现”或“体现得很多”的占55.3%,重点体现在生活中(69.5%)和学习中(67.2%),并在此基础上能够“非常明确”或“比较明确”或“初步建立”理想信念的有96.2%。
而在群体差别上,高年级学生在行为上“时刻都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17.61%,高于低年级学生(13.58%);在“明确理想信念”上高年级学生(31.72%)同样高于低年级学生(22.54%)。学生干部表示“非常明确”或“比较明确”理想信念的有78.49%,高于非学生干部(69.86%)。表示“非常明确”或“比较明确”理想信念的学生党员是88.89%、入党积极分子为78.72%、共青团员为70.25%;表示行为“时刻都有体现”或“体现得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党员为75%、入党积极分子为51.06%、共青团员为56.06%、群众为42.11%。
1.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态度。对校园文化活动,92.2%的学生表示关注(“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或“一般”),参与校园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且52.6%的学生对加强独立学院以文化人的态度是“坚决支持并充满信心”,67.3%的学生肯定校园活动“对自身有帮助,并表示满意”。
2.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学生认为解决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问题应着力参与“社会实践”(71.5%),课余时间除学习和休闲外,最主要也是参与“社会实践”(45%)。独立学院实践类型丰富,以”志愿公益活动”(67.6%)最受欢迎。
上述数据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参考,综合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以文化人”之所以常常令师生感到费解,主要源于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文化人”这样的词组已在当代人的脑海里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带来对“以文化人”解读上的困难。而本身文言的句式亦会给广大师生增加理解难度,鲜少有人能快速反应将“文”和“化”两个字作为单音节词分开。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度、认同度较高。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很高的认可度,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相契合,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生活的实际,在青年一代具有广泛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应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信心,树立价值观自信。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准确把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把握不足,缘于独立学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还缺乏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较为复杂,并且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缺乏系统解读和深刻理解,这是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内容的认知不明晰的根源。
1.主要创建模式是微观的场域文化创建。宏观的文化创建在当下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中相距甚远,这需要学识、思维等积淀之后才能够产生相应的思考。因此学生们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更愿意接受的是细化于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场域的文化创建:即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创建。
2.文化建设的开展方式仍需改善。学生的精力有限,学生的关注点和参与活动的频次与现实中一晚多场,一次时常3-4小时的校园活动差别较大,他们的主动选择必然是最贴近真实想法和最能吸引人的活动。这也恰恰解释了学生认为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层次不高”(51.4%)和“流于形式参与度不高”(50.3%)的原因。
3.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目前,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依然是主题讲座、思政讲堂等,教育的具体内容未能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多是纯理论的基本内容宣讲且密度较大,导致学生条件反射性地对相关讲座有所抵触。
4.文化产品和宣传方式有待创新。文化产品创新会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文化产品中很容易尚未成熟就夭折。而高质量、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对制作者、参与者的技能要求较高,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无形间缩小了参与面,这是戏剧、话剧、书法、诗歌等文化产品呈现较少的原因。而在宣传方式上,一方面社团和院系学生组织通常是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传承活动资料和经验,对宣传方式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同学们在举办活动上更多地是关注活动主题和内容,这都影响到了宣传方式的更新完善。
5.需进一步发挥校训、校歌和地缘文化的作用。校训被熟知和践行的原因在于简单易记、反复强调,学生长期处于潜移默化的氛围之中。而校歌相对来说熟悉程度不高的原因是教唱多在军训期间,后续未能反复练习,使用的场合较少。校园周边的习俗与学生家乡本身的风俗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介绍和学习,使得潜在于地缘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素未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都会有不同需求。独立学院在进行网络文化创建时,并未对这种特殊性及其成因做深入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讨。特别是缺乏针对个体层面的具有实效性的传播方案,没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对如何用网络传播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鲜活生命力的培育未做深度思考或实验,造成了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过程中形式重复、宣传内容单一、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在网络阵地的建设上,一方面宣传的覆盖范围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互动性、个性化的互联网传播特性与单向性、灌输式的传统传播内容之间的抵触反应大大影响了网络阵地作用,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大多以年轻教师为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不一:有的比较注重理论研究,有的比较重视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未能形成全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自觉意识。
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育者不断接受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的挑战,亦或者是承担课程内容和方法不断变革更新的勇气有限,这就造成了课堂的理论性和亲和力、趣味性很难兼具,降低了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
此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走心”的情感优势,但也有其工作定势。一味高频率地单向内容灌输,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抵触,弱化了思政工作者的影响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从福建省独立学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来看,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有信念、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感(91.6%),但同时缺乏较高的归属感。他们看重在大环境中个人奋斗成功成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之间的联系未去深究,对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感觉是模糊含混的,这也造成了认同与践行之间的差别。
此外,在明确理想信念、日常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特征上看,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党员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同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尽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但是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于其中回避不了的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或生硬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独立学院文化活动之后,大多数个体能够汲取其先进性并创造性地践行于日常。而学生自身持续性地参与活动带来的成长、成就感以及身边同学参与后产生的蜕变,又反向回来更坚定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和认可。
要从学生的角度和思维习惯出发,研究独立学院“以文化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问题,研究不同师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特点,研究有效的讲解方式和方法。讲清以文化人的句式和意思,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让独立学院学生能够整体地理解两者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落实落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文化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体系、关联的解读和阐释,使学习内容既具有逻辑力量,又渗透情感力量,让学生在理解上认知,而不是停留于简单的单向灌输、背诵记忆和功利性使用。
独立学院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文化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正能量;应该通过专题培训、师生座谈、名家论坛、翻转课堂、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载体;应该呈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戏剧、书法等多种产品形式,应该通过微博、微信、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法;应该充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交流融合。
此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史地域文化为载体,创新培育机制。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挖掘独立学院所在地文化历史和民俗的育人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进而引导独立学院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夯实传统媒体传播路径,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手机、Pad等移动端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同时还需注意真正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所宣传的内容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观念和语言,增加其中的交互性、情感性、娱乐性。培养正确发声的“网络大V”,宣传正能量的“身边事”“身边人”,形成榜样的力量。以多样化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给师生,从而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落到实处。
首先,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与“十大育人体系”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围绕大学生关注的校园内外的热点,及时跟进、答疑释惑,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氛围。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整合思政教育资源,自觉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润化到知识传播、素养提升等过程中。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全员育人,全系统育人、全方面育人的意识。思政教育者和独立学院的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是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价值观教育是“走心”的教育,只有用心地做好每一个教育服务环节,才会令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元文化冲突之下,当下独立学院的文化场域外显繁荣,而处于场域内的大部分个体人则价值观迷茫甚至价值观失序。因此,独立学院必须要加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明晰地理解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独立学院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更为深厚的根基。
通过有整体氛围的学习逐渐形成并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导向。而从福建省独立学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特征看,对低年级学生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先进群体,应鼓励其积极发挥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示范引领的作用。
独立学院应重视校园活动的高关注度,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向作用,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技能竞赛中、娱乐活动中、创新创造中、志愿服务中、勤工俭学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具体化、可操作的行为示范。
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格外重视社会实践的的引导和开展。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关爱老人、关爱儿童、关心社会,把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带到需要的地方,真实地体验感受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目的。在此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总体来看,独立学院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都应用了“以文化人”,且这一过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认知与践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所处的文化形态,期待通过此次调查,各方教育力量能够合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加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生成个体文化自觉,推进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促进独立学院的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