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菊/暨南大学
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法中最能产的一种,这就决定了形声字的重要性。形声字是由声符和形符组合而成,声符表音,形符表义,但有的形声字却有声符表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声符的示源功能。“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它是在源词分化出派生词的过程中由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源义素本质是义素,但在汉字传承的过程中,派生词会保留着源义素,也会产生不同的义素,源义素是派生词和源词相联系的纽带。我们通过声符所示的源义素对词的义位有更清楚的了解,对于汉语的词义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语源学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现源义素与声符词的关系。
震,震动。《尔雅·释诂》:“震,动也。”《诗 ·鲁颂 · 閟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毛传:“震,动也。”《国语·周语上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震,动也。地震故三川亦动也。”《四子讲德论》:“故物不震不发,士不激不勇。”《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辰声示震动义素。
娠,胎儿在母体中微动,怀孕。《说文·女部》:“娠,女妊身动也。”段玉裁注:“妊而身动曰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怀胎为娠。”《尔雅·释诂下》:“娠,动也。”郭璞注:“娠,犹震也。”
䟴,《说文·足部》:“䟴,动也。”段玉裁注:“与《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义略同。”《集韵·震韵》:“䟴,动也。或作蜄。”《史记·律书》:“辰者,言万物之蜄也。”
按,《说文·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广雅·释言》:“辰,振也。”王念孙疏证:“《(史记)律书》云:‘辰者,言万物之蜄也。’《(汉书)律历志》云:‘振美于辰。’……振、震、蜄并通。”《晋书·乐志上》:“辰者,震也,谓时物尽震动而长也。”辰的本义就是震动的意思。振,震,娠,唇,䟴等字均有震动义,源义素“震动”为声符词“辰”的本义。
鹣,比翼鸟。《玉篇·鸟部》:“鹣,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还京乐》:“待学鹣鹣翼,从他名利荣悴。”《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小生身虽遥而心常迩矣,恨不得鹣鹣比翼,邛邛并躯。”按,比翼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缣声示两件或几件事物合并义素。
鳒,比目鱼。《说文·鱼部》:“鳒,鱼名。”《广韵·添韵》:“鳒,比目鱼。”按,比目鱼两眼均在身体的左侧或者右侧,两眼并列之意。兼声示两件或几件事物合并义素。
隒,层叠的山崖。《说文》:“隒,崖也。”《玉篇 ·阜部》:“隒,重甗也。”《尔雅·释山》:“重甗,隒。”郭璞注:“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甗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一:“隒,重崖也。《考声》云:‘方崖如重甗也。’”
按,《说文 ·秝部》:“兼,并也。”段玉裁注:“并,相从也。”《左传·昭公八年》:“欲兼我也。”杜预注:“兼,并也。”《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兼的本义为两件或者几件事物合并。缣,鹣,鳒,隒等字均有两件或几件事物合并义,源义素“两件事物或几件事物合并义”为“兼”本义。
黮,《集 韵 》:“黮,深 黑。”《淮 南子·主术》:“问瞽师曰:‘白素何如?’曰:‘缟然。’曰:‘黑何若?’曰:‘黮然。’援白黑而示之,则不处焉。”《文选·左思<魏都赋>》:“榱题黮黑逮,阶盾嶙峋。”李善注:“黮,深黑色也。”《慧琳音义》卷六:“黧黮。”注引《声类》云:“黮,黑甚也。”在此均表示黑的程度深,引申义表示其意义。甚声示程度深义素。
䤁,《说文·酉部》:“䤁,熟曲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生衣即熟矣。”《集韵》:“䤁,曲熟。”《篇海类编·食货类·酉部》:“䤁,熟曲也。”甚声示程度深义素。
腕,《释名·释形体》:“腕,宛也,言可宛屈也。”《玉篇·肉部》:“腕,手腕。”《墨子·大取》:“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也。”《玄应音义》:“两腕。”注:“腕,掌后节也。”按,手腕部分也是弯曲,不直的。夗声示弯曲义素。
踠 ,《玉 篇·足 部 》:“踠 ,曲 脚也。”《广韵·阮韵》:“踠,体屈。”《文选·班固<东都赋>》:“马踠余足,士怒未渫。”李善注:“踠,屈也。”《抱朴子·外篇·嘉遯》:“骥騄踠趾而不驰,则追风之迅不形。”这里均有表示弯曲的意思。夗声示弯曲义素。
按,《说文·夕部》:“夗,转卧也。”段玉裁注:“谓转身卧也。《诗》曰:‘辗转反侧。’凡‘夗’声‘宛’声字,皆取委曲意。”按,这里指身体侧卧弯曲的样子。《说文·虫部》:“蟺,夗蟺也。”段玉裁注:“夗,引申为凡宛曲之称。”在此,引申为弯曲义。宛,蜿,腕,踠,焥等均有弯曲义,源义素“弯曲”为“夗”的引申义。
翄,《说文·羽部》:“翄,翼也。”《慧琳音义》卷三十八:“晒翄。”注:“翄,鸟翼也。”《汉书·礼乐志》:“幡比翄回集,二双飞常羊。”颜师古注引文颖曰:“舞者骨腾肉飞,如鸟之回翅而双集也。”鸟类的翅膀,支声含有主干旁侧的事物意。
醇,《说文》:“醇,不浇酒也。”段玉裁注:“浇,沃也。凡酒沃之以水则薄,不杂以水則曰醇。”《广韵·谆韵》:“醇,醲 也。”《文 选·嵇 康 <琴赋 >》:“旨酒清醇。”吕延济注:“醇,醲也。”《汉书·曹参传》:“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颜师古注:“醇酒不浇,谓厚酒也。”酒质浓厚。
犉,《说文·牛部》:“犉,黄牛黑唇也。”《尔雅·释畜》:“黑唇,犉。”郭璞注:“醇,此宜通谓黑唇牛。”《诗·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毛传:“黄牛黑唇曰犉。”
敦,《易·艮》:“敦艮,吉。”高亨注:“敦犹多也。”按,敦为丰富丰厚的意思。《楚辞·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敦,厚也。脄,背也。”谢灵运《入彭蠡湖口》:“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我们从源义素与声符词的关系展现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声字的声符都具有示源功能,有些形声字的声符只是单纯承担表音功能,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管学术界对“形声字声符示源”这一议题,有支持,有反对的,但不可否认“形声字声符示源”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汉字词源学的发展。通过前人客观的研究和调查,笔者认为形声字声符的确存在着示源功能,但需要我们找出更多的证据,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去论证。现阶段,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形声字的义符来了解汉字的意义,也可以通过声符来了解,这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促进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