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道,观念转变为首

2019-09-02 21:10童国华
清华管理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企业

童国华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其目地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问题最直接见效的方法,就是将技术开发类的科研院所转制成为服务市场经济的科技型企业。

科研院所在企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如何融合技术和市场,发挥出核心的科研优势”、“如何快速转变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期间,很多科研院所成功转型,为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也有很多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市场管理上落后,没有将核心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终被淘汰。

中国的科技体制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科研主体已经在不断前移。在应用技术类的创新方面,打破了之前计划经济时期产研分离的独立科研体制,逐步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制转变。截至目前,中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已经占到中国科研机构总数的75%,企业科研人员占到全国科研人员的69%。

下面,我们将从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来分析当前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着的问题和困难,并探讨新时代下中国企业、特别是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之道,及其应对策略。

创新发展的新特征

新时代下,技术创新的时效性、高风险性、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越发凸显,并不断地催生新的业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并改变我们对未来的认知。笔者所处的通信领域一直处在技术更新换代的风口浪尖,能够很好地诠释当下技术创新的四个特征。

显著的时效性。速度是技术创新的生命线,只有及时和快速的创新才可能抢先占领市场。以通信行业为例,记得90年代初期的时候,笔者在复旦大学读书,那时候打电话还得从虹口跑到南京路的长途电话站排队。由于当时没有钱,打电话计时到60秒就得多交钱,所以就一直看数字在那里跳,等到59秒的时候就果断挂断电话;接着出现了以“大哥大”为代表的无线移动通信;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诺基亚行业巨头的位置迅速被苹果公司取代;现在,手机集万千功能于一身,基本上一部手机就能解决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现在手机厂商每年都会发布几款新型号的通信设备,每款新设备都会赋予其新的功能。

当前的创新,是各种创新要素交互作用的系统过程,是渗透到各学科技术交叉的融合过程。

极大的风险性。当前技术创新投入资源越来越多,创新环境愈加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创新的风险渗入到研发、生产、营销等节点的各个环节。比如,芯片研发环节多,投入大,周期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四个环节,具有高集成、高性能、高投资等特点。2003年前后,全球集成电路工艺水平正式进入纳米级时代,20nm工艺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5000,2017年已经量产的最先进的工艺为7nm。元器件尺寸不断减小的同时,晶圆尺寸却持续增大。当前,新建一条8英寸、12英寸晶圆生产线投资分别至少需要10亿美元、30亿美元;未来新建18英寸生产线约需100亿美元,一般中小型科技企业负担不起这么大风险。

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当前的创新,是各种创新要素交互作用的系统过程,是渗透到各学科技术交叉的融合过程。比如说一部手机的生产,仅仅靠一个芯片专家是做不出的,靠一个计算机专家也做不出来,必须由各学科协作集成来完成,包括操作系统、CPU、GPU显示芯片、内存、屏幕、摄像头、组装等各学科集成而来。

衍生新业态的多元性。4G无线网络的成熟发展,催生了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直播短视频等新一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新应用的发展,以及大量与之相关联的新业态的出现。在未来5G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大批物联网领域的新业态正伺机待发。当前,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和服务,如车联网,5G以其低延时、高可靠的特性,在车联网应用中,将车与邻车、车与道路基础设施(如红绿灯、道路两侧的专用通信设施)进行互联,从而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创新战略,加强重点领域的部署,一些技术发达国家对快速崛起的國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封锁,创新要素全球化配置遭到人为阻碍。以美国为例,美国发布新版国家创新战略,其中提到抢占量子技术、载人航天、卫星探测、脑科学、先进制造等新型领域的战略制高点。面临国内外复杂的创新形势,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创新发展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如,中国在创新项目的重大决策上报方面,程序周期长,很容易导致错过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政府对高科技央企国企考核指标的要求,影响其长远的战略性决策;政府在重大战略领域研发资金投入方面不够持续稳定……。上述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成熟的、高效灵活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存在差距,使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内部机制、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创新环境等要素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影响科技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在创新项目的重大决策上报方面,程序周期长,很容易导致错过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

2018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一位做量子通信的专家和笔者说,虽然咱们国家明确支持量子通信产业的研发,但由于管理机制的弊端,他的一笔项目经费已经申请了两年还是没到位。他诉苦说,等到资金到位的时候,很可能会由于发达国家限制出口,导致实验设备买不回来,正在做的实验也无法继续做下去。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负责人在创新发展之外,重点要考虑还有当年的经营指标能不能达标,员工能不能拿到工资、奖金等很多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协调考核指标与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摆在企业负责人面前最头疼的问题。

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当前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发展得都很好,许多初创企业都已发展为“独角兽”公司。中国公司在基于网络上的一些应用确实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我们的网络基础技术底子薄、积累少。我们的“命门”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以无线移动通信为例,我们经历了从全盘引进吸收的1G/2G时代,到电信科研院自主创新的TD-SCDMA标准,再到目前有可能实现引领的5G时代。虽然我们在5G标准化进程和应用上已基本实现领先,但由于技术积累和生产工艺等问题,系统设备芯片、关键器件还不能实现国产化替代,“中国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缺乏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一方面,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规模偏小,合作层次有待提高。同时,企业也缺乏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深层次、高效的运行平台和有效机制。当前合作多以临时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投入少量的资金和人力,以项目完成为最终目的,普遍缺乏长远性、战略性合作;另一方面,缺乏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服务能力强、规模大、效能高的科技中介机构。当前科技中介机构多以转制后科研院所为主,市场意识不强、缺乏活力。中国的教授办企业大多是小打小闹,影响力有限。

美国的“双长制”作为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即:教授专心进行技术研发,专业技术经理人负责把高校里教授的科研成果全部收集在一起,然后对企业家、创业者群体进行推广。企业家由于具备充分的产业经验,他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技术打造成产品,以及公司的运作都更在行。这样,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使得科技成果充分被挖掘、转化,形成完整高效的创新系统。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当前,众多默默无闻进行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待遇较低,宣传少。“无名无份”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我国大部分进行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分布在科研院所、高校等传统事业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并不彻底,分配制度、激励体系尚不健全,并没有形成激励技术骨干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机制。此外,在创新领域也要弘扬工匠精神,并提高科研人员社会地位。只有营造和培育真正的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才能让大家静得下心从事技术创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确立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如日本钞票上印的头像全是学者,没有政治家。

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问题摆在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实现的路径在哪里?

转变观念,坚决推动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也要与时俱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历程相比,中国的企业起步普遍较晚,与国外企业现代化程度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的管理知识上,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态势,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一定要尽快实现现代化治理企业的思维转变,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向管理要效益。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央企做不好创新发展,但事实并不是人们想的这样。比如,烽火科技作为科研院所转制型的中央企业,自2000年转制至今,员工从1800人增长至2.3万人,产值从16亿增长至360亿,利税从2.3亿增长至35亿,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烽火科技坚持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创新之路,紧密围绕“成本、资本、人本”三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整合资源,充分激发内部创新资源活力,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国有经济活力及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在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2016年、2017年两年的业绩考核中,是央企科研板块中唯一连续两年进入A级的企業。

简单粗暴的大投入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也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只会让科技创新的氛围变得更加浮躁。

善于颠覆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跟延续性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延续性创新是沿着既定的轨道,按照现有客户的需求,改良和提升现有产品性能的创新。而颠覆性创新是具有革命性、跳跃式的创新,旨在逆境突围、革故鼎新的创新。在当前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在科技行业领域,技术和市场竞争激烈、瞬息万变。外界的改变通常是革命性的,而不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要着眼未来进行创新。只有善于运用颠覆式创新,企业才能在科技变革的各个拐点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根据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技术、管理、市场、商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幅度、根本性、颠覆式的创新,构建新的战略框架、逻辑和定位,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真正建立合理的产学研体系。中国应该积极倡导产业链上下游组织间共同推动“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尤其是建立导向机制,强化使用单位对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在韩国,政府每年收取电信运营商利润中的一定比例形成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金,积极鼓励三星、LG等通信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和公关。

此外,在“产学研用”各主体方面,既要强调各司其责,各尽所长。同时,也要建立多维协同合作,产生协同效益。一方面,我们不要指望教授去做企业家,也不要指望企业家做教授。做教授的就专注于研究,做企业家就专注于把企业做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多维协同合作体系,如积极支持科技型央企牵头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研究院、公研中心等研发机构,组建国家级产业联盟,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可协同的资源,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高精尖人才。中国想要培养出高精尖的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营造和培育真正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让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安安心心地从事技术创新。切忌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简单粗暴的大投入。简单粗暴的大投入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也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只会让科技创新的氛围变得更加浮躁。与此同时,企业要完善中长期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真正调动和发挥基础研究人才的潜能,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探索赋予科研技术人才在科技成果部分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教育,创新对高精尖人才的教育培育机制,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阶段开始,就加大对科技前沿的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国信科集团作为科技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肩负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高科技中央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将不断地探索充分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的机制体系,聚焦“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光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据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和智能化应用”六大方面,打造大国重器,积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信息通信企业!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