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受益于文献[5]中第六节内容的启发。在该文献中,作者证明了乘积空间Hn×Hn上概率测度的两个性质定理,其中Hn指Heisenberg群(Hn,d,L2n+1),这里d指测地距离,L2n+1为2n+1维Lebsegue测度。这两个性质定理是证明Heisenberg群上的最优运输问题中最优映射的存在性的重要基础定理[5]。在该文献的第六节第一段结尾部分,作者提及当Heisenberg群推广至任意可分的加倍的度量测度空间(X,d,μ)时,乘积空间X×X上概率测度应该具有类似的性质,但作者并未给出证明。为此,本文详细证明了这两个性质定理。我们将使用如下记号:(X,d,μ)为可分的加倍的度量测度空间,简记为X,其中加倍是指存在常数c0>0,使得对任意x∈X和r>0有μ(B(x,2r))c0μ(B(x,r))成立。P(X)表示X上的概率测度。如果ν,μ∈P(X)满足如下性质:对集合A⊂X,如果μ(A)=0,则ν(A)=0,那么称测度ν关于测度μ绝对连续,并记为ν<<μ。对与给定的的映射T:X→X以及μ∈P(X),T#μ为X上的一个概率测度,定义如下:T#μ(A)=μ(T-1(A)),其中A⊂X为任意Borel集合。关于Newton空间等更多的度量测度空间的相关知识可以参阅文献[1、2、7、8]。
在证明乘积空间X×X上概率测度的性质定理之前,我们首先给出(X,d,μ)上函数和集合的μ测度点的定义,这一概念是Heisenberg群上函数和集合的Lebsegue点的推广。此外,在本节中我们还讨论了函数和集合的μ测度点的性质。
定义1.1(函数的μ测度点) 设(X,d,μ)是一个具有加倍测度的度量空间,f:X→[0,+)为μ-局部可和Borel函数,如果有
成立,则称点x∈X为函数f的μ测度点。函数f的全体μ测度点组成的集合记为Mea(f)。
定义1.2(集合的μ测度点) 设E⊂X,如果点x∈E是集合E的特征函数χE的μ测度点,则称点x称为集合E的μ测度点。集合E的全体μ测度点组成的集合记为Mea(E)。
如下两个引理分别说明函数和集合的μ测度点性质。
引理1.4如果f∈L1(X,d,μ),则μ(XMea(f))=0。该式说明μ几乎处处x∈X是函数f的μ测度点。
证明:对任意x∈X和r>0定义如下函数
和
要证明命题成立,仅需证明对于μ几乎处处x∈X有Tf=0成立。
取λ>0,n为正整数,因为连续函数族C(X,d,μ)是函数族L1(X,d,μ)的稠密子集,因此存在g∈C(X,d,μ)使得||f-g||L1(X,d,μ)<1/n取h=f-g,因为g连续,因此对任意给定的x∈X,有
将最后一步等式右侧第一项记为(Mh)(x),则有(Th)(x)(Mh)(x)+|h(x)|,∀x∈X。此外,由TrfTrh+Trg可知
因此
{x:(Tf)(x)>2λ}⊂{x:(Mh)(x)>λ}∪{x:|h(x)|>λ}
(1)
将(1)中右侧的并集记为E(λ,n),分别估计(1)中右侧两项的μ测度。因为空间(X,d,μ)可分且测度具有加倍性质,因此文[6]中引理7.3成立,仅将第三条结论修改为μ(W)事实上,因为其中B(xi,3ri),i∈S不相交,所以μ(W)进一步的,类似于文[6]中定理7.4的结论也成立,即
μ{x∈X:(Mh)(x)>λ}
(2)
此外,令E={x∈X:|h(x)>λ|},则有λμ(E)因此
μ(E)λ-1‖h‖L1(X,d,μ)
(3)
由上述(2)和(3)可得
μ(E(λ,n))
(4)
注意到(1)的左侧与n无关,因此
引理1.5设E⊂X,则μ(EMea(E))=0,即对于E中μ几乎处处的x,x是集合E的μ测度点。此外有下式成立:
(5)
证明:因为χE∈L1(X,d,μ),由定义1.1,引理1.4可知,对于μ几乎处处x∈X,有
因此
从而命题得证。
基于上一节中的定义,我们给出如下两个性质定理。这两个定理对于我们研究一般度量测度空间上最优运输问题[3、4、5、7、8]解的存在性,尤其是最优映射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1.y∈B(y′,r′)⊂⊂B(y,r),
2.x∈Mea(ρ)并且ρ(x)<+,
3.x∈Mea(ρ′)并且ρ′(x)<+,
其中ρ和ρ′分别表示测度(π1)#γ和测度(π1)#γ|(X×B(y′,r′))关于测度μ的密度。
γm,k:=γ|(X×B(ym,rk)),
并将测度(π1)#γm,k关于测度μ的密度记为ρm,k,此外设
Am,k:=X(Mea(ρ)∩Mea(ρm,k)∩{ρ<+})
以及Dm,k:=[X(Mea(ρ)∩Mea(ρm,k)∩{ρ<+}∩{ρm,k>0})]×B(ym,rk),我们首先证明γ(Dm,k)=0。
由引理1.4以及定义1.3中密度的非负性可得
μ(Am,k)μ(X(Mea(ρ))+μ(XMea(ρm,k))+μ({ρ<+})=0,
因为(π1)#γ<<μ,所以
(π1)#γ(Am,k)=0,
(6)
又因为
γ({ρm,k=0}×B(ym,rk))=(π1)#γ({ρm,k=0})=0,
(7)
所以由上述(6)和(7)可知:
γ(Dm,k)(π1)#γ(X(Mea(ρ)∩Mea(ρm,k)∩{ρ<+}∩{ρm,k=0}))
(π1)#γ(Am,k)+(π1)#γ{ρm,k=0})=0
定理2.2设γ∈P(X×X)满足(π1)#γ<<μ。假设γ集中在σ紧集Γ上。对任意x∈X和r>0,令
(8)
证明:证明依赖于空间X的可数覆盖以及测度μ的加倍性质。证明过程可以参阅文[5]中的引理6.2。令
右侧集合的μ测度为零。因为(π1)#γ<<μ,因此γ(A)(π1)#γ(π1(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