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例分析

2019-09-02 09:29易嘉宁范培芝范舟易平勇陈帅杜洋
中国肿瘤临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表达淋巴瘤单抗

易嘉宁 范培芝 范舟 易平勇 陈帅 杜洋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为一种较少见的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0%,占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0.85%~2.20%[1]。1972年首次由Wiseman 等[2]提出并确定其诊断标准:1)病灶应与乳房组织密切相邻;2)除了同侧腋下淋巴结,无其他乳腺以外的受累区域;3)初次诊断为淋巴瘤;4)具有充分诊断的组织病理学标本。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主要为NHL,以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最多。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发病率较低,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2 例PB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PBDLBCL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35 例)、湖南省肿瘤医院(20 例)和邵阳珂信肿瘤医院(7 例)住院的病例资料完整且均由石蜡病理切片确诊的62 例PBDLBCL 患者。62 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1 岁,中位年龄46 岁,≤60 岁29 例,>60岁33例。

1.2 方法

1.2.1 随访 所有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随访时间为6~105个月。

1.2.2 诊断标准和分期 诊断标准按Wiseman 等[2]提出的标准,未做治疗的患者排除在外。临床分期(Ann Arbor):ⅠE期(病变局限单侧乳腺),ⅡE期(病变局限单侧乳腺侵犯同侧腋窝淋巴结),Ⅳ期(病变发生在双侧乳腺或/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1.2.3 病理检查方法 病例组织常规石蜡包埋、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抗体包括CD3、CD5、CD10、CD20、CD23、CD30、CD79a、cyclin D1、Bcl-2、MUM1、Bcl-6、TdT、Ki-67、Myc 和CK 等,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根据Hans等[3]提出的标准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 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型。Bcl-2 阳性率30%~70%判定为阳性,≥70%判定为高表达;Myc≥40%判定为阳性;当Bcl-2 阳性率≥70%同时Myc 蛋白阳性时定义为Myc/Bcl-2蛋白共表达[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 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本研究62 例患者均为女性,所有病例均能够触及乳腺肿块,单个肿块56 例,多个肿块6 例;肿块直径2~12 cm,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诉乳腺肿块区疼痛8 例,皮肤破溃2 例,乳头溢液2 例,橘皮样外观1 例,乳头凹陷1 例。肿物位于右侧乳腺28 例,左侧乳腺20例,双侧14例;外上象限者17例,内上象限者18 例,乳晕区2 例,外下13 例,内下象限各12 例。62 例均行双乳彩超检查,主要表现为乳腺内不均质的回声包块,提示良性10 例,乳腺癌40 例和可疑恶性12例。行双乳钼靶检查56例,主要表现为乳腺内肿块中等密度、无毛刺和钙化,提示良性17 例,乳腺癌35例,可疑恶性10例。40例行肿物粗针穿刺病理确诊,10例肿块活检确诊,12例行根治手术确诊。所有患者骨髓穿刺阴性。ⅠE期20例,ⅡE期28例,Ⅳ期14 例。国际预后指数(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score,IPI)0~1 分25 例,2 分22 例,3~4 分15例。根治手术联合化疗18 例,单纯化疗16 例,放化疗28 例。化疗:R-CHOP 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吡星+长春新碱+泼尼松)26 例,CHOP 方案(环磷酰胺+多柔吡星+长春新碱+泼尼松)36例。8例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甲氨喋呤和阿糖胞苷鞘内注射,其中4 例中枢复发,未行鞘内注射的患者有5 例中枢复发。随访期间,死亡17例,均死于淋巴瘤。

2.2 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镜下由弥漫分布的中到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乳腺实质,部分病例肿瘤细胞围绕导管或小叶浸润,形成浸润性小叶癌改变。均表达CD20 和CD79a,部分病例CD10、Myc、Bcl-2、MUM1 和Bcl-6 阳性,不表达CD3、CD5、CD23、CD30、cyclin D1、TdT 和CK 等。Ki-67<75%为30例,Ki-67≥75%为32例;Myc/Bcl-2蛋白共表达22例,非共表达40例(图1)。细胞来源:生化中心型28 例,非生化中心型34 例;LDH 水平正常38例,LDH升高24例。

图1 镜下病理组织学图

2.3 生存分析

本研究全部患者的3、5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1.0%和51.0%(图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化疗方案、Ki-67、LDH水平和Myc/Bcl-2 蛋白共表达患者的3、5年OS 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年龄、治疗方案和细胞来源对预后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 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yc/Bcl-2 蛋白共表达患者预后较 差[χ2=12.357,P<0.001,95% CI:1.561(1.426~3.726)]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图2 62例PBDLBCL患者的OS曲线

表1 影响PBDLBCL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62 例患者主要以无痛性肿块就诊,少见乳头溢液、橘皮样外观及乳头凹陷,这与乳腺癌表现有区别[5]。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区分困难,62例患者均行双乳彩超检查,提示乳腺癌40例,双乳钼靶检查56 例,乳腺癌35 例。均经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62 例患者均为女性,Ludmir 等[6]报道25例PBDLBCL,24 例为女性,Hu 等[7]报告108 例PBDLBCL 均为女性,提示PBDLBCL 多发生于女性。本研究以Ⅰ、Ⅱ期病例为主;IPI评分以0~2分为主,病变部位以右侧为主,LDH水平正常占多数,细胞来源以非生化中心为主;上述特征与Ludmir 等[6]和Hu 等[7]报告的病例类似。

PBDLBCL 治疗策略目前尚无统一标准。PBDLBCL作为全身性疾病,治疗原则仍应为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Yhim 等[8]研究提示,需包含≥4 个周期的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与<4 个周期的化疗相比,≥4 个周期化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58%vs. 28%,P<0.001)和OS(66.2%vs. 19.3%,P<0.001)均显著提高。朱悦红等[9]报道68例PBDLBCL,结果显示化疗≥6个周期时,患者的5年OS 明显提高(P=0.01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化疗,且单纯化疗组其疗效与手术联合化疗组、化疗联合放疗组一样。利妥昔单抗在PBDLBCL治疗中的作用尚未明确[10-11]。朱悦红等[9]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利妥昔单抗组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组比较,5年OS 和PF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 等[7]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明显降低PBDLBCL的复发风险。本研究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患者的OS 明显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BDLBCL异质性较为明显,利妥昔单抗疗效不一致。

本研究18 例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与非手术治疗组OS 无差异。Ryan 等[12]统计204例病例结果提示,根治性乳腺癌切除术增加了死亡风险(P=0.03),认为手术仅对PBDLBCL 明确诊断有意义。张娜等[13]报道化疗后的全乳放疗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一项瑞士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式相比,接受化疗联合放疗的患者OS 明显提高[14]。Liu 等[15]统计SEER 数据库2001年至2014年386 例PBDLBCL 患者,放疗组5年OS为78.1%,未行放疗的5年OS为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提示,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放疗对PBDLBCL具有获益。但也有行放疗无获益的报道,Ludmir 等[6]报道25 例PBDLBCL,13 例行放疗,与非放疗组OS无差异。本研究28例患者行放疗,与其他组比较OS无差异,这可能与病例样本数较小,多数患者均行局部放疗相关[12,16]。

有文献报道PBDLB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为5%~16%[8,10]。Yhim等[17]报道行甲氨喋呤鞘内预防注射的PBDLBCL 患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但预防性鞘内注射的意义尚存争议[6]。本研究8例患者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甲氨喋呤和阿糖胞苷鞘内注射,其中4 例中枢复发,未行鞘内注射的5 列患者中枢复发,因例数较少,不能说明鞘内注射预防中枢复发的意义。

本研究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 评分、免疫治疗方案、Ki-67、LDH 水平和Myc/Bcl-2 蛋白共表达的患者3、5年OS 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治疗方案和细胞来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悦红等[9]和朱秀等[18]的研究类似。本研究病例Cox 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yc/Bcl-2 蛋白共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有报道Myc/Bcl-2 共表达率可达29%~45%[19],本研究表达率为35.5%。已有研究显示,Myc/Bcl-2共表达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而Myc/Bcl-2非共表达者的生存时间长[20]。杨帆等[21]分析89 例DLBCL患者,发现Myc/Bcl-2 共表达者预后不良。Green等[22]研究发现,Myc/Bcl-2 共表达者治疗的完全缓解率较低,3年OS及PFS均低于非共表达患者。本研究显示,Myc/Bcl-2蛋白共表达为影响PB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朱悦红等[9]研究表明,临床分期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朱秀等[18]的研究表明,IPI评分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这也说明PBDLBCL的异质性较强。

综上所述,PBDLBCL发病率较低,预后欠佳。其治疗应以足疗程化疗为主,结合利妥昔单抗和局部放疗,从而提高PBDLBCL患者的治疗疗效。

猜你喜欢
共表达淋巴瘤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SO2引起巨峰葡萄采后落粒的共表达网络和转录调控分析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UdhA和博伊丁假丝酵母xylI基因共表达对木糖醇发酵的影响
高世代回交玉米矮秆种质的转录组分析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