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万红
摘 要 在传统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如何引导学生以动制静,转化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景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词 解决问题;动静结合;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3-0172-01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边尝试边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尝试的欲望与行动,还要有时刻准备接受失败的心里。结合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案例,在备课、教学、反思中不断地优化自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读题、审题、解题能力。
一、“动静结合”课堂的初试
面对一年级学生自身识字量少、逻辑思维不健全的现状,转变教学模式,将解决问题中情景转化成动态情景,迎合学生好动、乐于表现的心里,给学生全面理解题意、参与思考的机会。教学片段:
【片段一】一群小朋友排队,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呢?
生:小丽排第10个,小宇排第15个?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什么是之间?之间包括小丽和小宇吗?
生:小丽是第10,后面有11、12、13、14,小宇是第15,他们之间应该有(7、6、5)
师:请你们拿出笔在纸上用画一画的方法把他们画出来吧。(学生按照刚才排队的情景画出图形)把你认为不是的小朋友划去。
师:通过你刚才的画一画,你发现他们之间包括小丽和小宇吗?
生:不包括。
师:是呀,之间是不包括他们自己的。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题、审题时,对“之间”这个词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画一画的方法,把文字转换成了图形,直观的描述了题意,帮助学生理解“之间”的含义。但是教学效果并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进生对于为什么要把图中的小丽和小宇划去还是一知半解,对于画一画在解题中的应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这部分的教学进行了调整。
【片段二】一群小朋友排队,小丽排在第10个,小宇排在第15个,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呢?
生:小丽排第10个,小宇排第15个?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師:什么是之间?
生:就是在小丽和小宇中间。就是小丽后面的人……
师: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表演一下,你们谁愿意来呢?(请15名学生进行排队)
师:请小丽和小宇把手举起来,现在再请你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之间有几人呢?
生:4人。
师:请你们拿出笔在纸上用画一画的方法把他们画出来吧。(学生按照刚才排队的情景画出图形)把你认为不是的小朋友划去。
师:通过你刚才的画一画,你发现他们之间包括小丽和小宇吗?
生:不包括。
师:是呀,之间是不包括他们自己的。
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读题、审题。引导学生获取题中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突破“之间”这个重点,请学生上来排队实景演示,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中间。通过先实景演示,再让学生动手画,把动态的情景转化成静态的展示图,让学生由静到动,再将动转化成静,在动静结合中形成一个知识的理解和梳理。
二、“动静结合”意识的培养
(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感受动静结合的价值。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动静结合的环节不仅可以在解决问题中体现,还可以在其他数学问题中得到运用,让学生感受动静结合的价值和意义。
(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给学生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培养动静结合意识的初始阶段,尽量选择题意简单明了的题型,降低初始阶段的难度,给学生一种简单易学的心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将动静结合转化为习惯,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教学目标的总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还是比较懵懂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动静结合的思维。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于生活,教师就需要就地取材,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解时就比较容易。
参考文献:
[1]钟春林.小学数学新老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