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玲
摘 要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能力培养,而包括记忆、理解与思维、综合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即是历史课需主要培养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对比法,其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比法的具体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以供参考。
关键词 对比法;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3-0065-01
著名思想家马克思曾说:“就算是非常相似的事情,若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则其引起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而深入研究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部分,再对其进行对比,我们就极易将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给找到。”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我们只有对对比法予以有效使用,方可以史鉴今、学以致用。借助对比,能够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在共性之中将历史的规律性找出,在不同之中展开探索。这样方可全面认识历史现象,使理解更加深刻,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
一、运用比较法的必要性
(一)应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历史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政治、文化、经济、宗教、艺术等,涉及领域非常广,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而利用对比法,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将基本线索理清,并对阶段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将知识网络构建起来,让学生整体的归纳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呈现出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如果教师可将生动、精辟的对比法运用起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并对问题进行表述,对思维予以发展,则可将学生的想象唤起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长此以往便可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长时间坚持运用比较法,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之自觉在学习中运用此种方法,让其自学能力不断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对比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横向对比
所谓横向对比,也就是在同一个阶段,不同民族、地域和国家极易弄混的历史现象。诸如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特点等均属于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横向串联历史知识,就是从横向层面梳理历史知识点,以此将历史知识网络构建起来。比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第一步便是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原因、时间、导火线、开始标志、领导人、影响等基础知识。再在新课教学时,要求学生从这几方面将法国大革命的知识掌握。每学到一方面的知识,均要求学生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将法国大革命的知识轻松掌握,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进行了复习。
横向对比最具代表性的莫不过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二者的相似性非常强。不论是在时代背景、社会性质,还是改革内容、运动方式等方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均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我们需深入分析:为何如此相似的两个事件却有成功与失败两个不同的结果?经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两次改革的一个明显不同:日本的倒幕力量在明治维新前,将幕府的统治推翻;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这一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却还是对一个未拥有实权的皇帝抱有幻想,既无军队,也没有将群众发动起来,进而最终以失败告终。如此一来学生便轻松地将导致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掌握。
(二)纵向对比
纵向对比简单来说就是比较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和人物。比如,在对东汉历史进行讲述时,便可将其和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展开对比;在将隋末农民战争进行讲解时,可从背景和结果等方面和秦末农民战争进行对比;在将美国南北战争时,可对比美国独立战争,对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予以明确;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为例,在对此节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其和其它不同时期多起事件进行比较。通过采取纵向比较的形式,找出历史事件中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对比
此种比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小环境与大背景进行比较。在讲述具体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时,教师可充分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使学生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历史现象做更加深入的了解,视野更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法,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一系统的掌握,对学生辯证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将对比法引入,使学生把对比法引入,并将一种有助于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掌握,促进其学习历史与认识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庆祝.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