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重点,从“德、智、体、美、劳”进行着手,在保证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学科教育上,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使得校园朝着更加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地现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单单只依靠思想品德课已经无法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了,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此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在各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得到熏陶,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高尚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学;思考
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从小抓起的,不论是生活常识、专业知识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德育教育也是如此,从小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而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括许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该学科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思想,可以在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俗话说:“教书育人”,就是在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一种教学模式,迎合了目前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没有德育教育渗透的意识
目前,大多数的现象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忽略对于本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点的渗透,他们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归属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他们无关,他们也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学态度,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相分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教师长期用这样的态度教育学生不但会达不到较高的效果,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亲切感,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不会给教学质量带来显著的效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教出的学生只会学会,为人处世方面大打折扣,缺乏交流沟通、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
(二)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知识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中存在着许多的德育教育知识点,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具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很多脚是智慧专注于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抓紧一切时间来进行专项知识的讲解与训练,没有较强的德育意识,也不会主动去学会发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知识点,照本宣科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没有深入探索教材中的内容与内涵,表现的索取语文知识教给学生,浪费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对学生今后的思想发展、道德进步没有意义。
(三)教师没有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互联网、多媒体等新科技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同时也给教学领域带来了一番革新。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他们自身存在一些同性质行为,想象力很弱,教师如果只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不能进行一个思维的扩散训练,想象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实施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学校加快引进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进入校园,教师却没有对这一措施进行重视,没有认识到这一教学设备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只是利用这一便利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将教材内容搬到课件、PPT上面,学生看到课件与PPT之后,会感到很新奇,时间一长就会对这一事物失去兴趣,导致对教材内容产生厌倦,不但没有加深对课本内容的印象,还会导致学生活跃性降低,更會使得德育教育内容不能及时渗透进课堂。
(四)德育教育忽视了家长的影响作用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行为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父母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成为学校教师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育,也要依靠学生家长进行辅佐。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的在校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将课堂教育当成是一种任务,敷衍了事,出了校园还是一派无教养的作风。并且,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家里面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的宠爱是的学生自私、蛮横、跋扈、为非作歹、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进行分享,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到位,教师忽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纠正,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更恶劣。
二、德育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个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培养
德育教育渗透的教学工作能否进行的顺畅且有效率,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足够强的德育教育渗透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都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等带来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进行教学培养,从而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从而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比如: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步骤和实施方式的设计,写出相应的渗透的主要内容,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目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之后将自己的课堂效果进行归纳总结,每次课堂都对自己的总结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善。而学校也会对教师每次的渗透教学进行抽查,不仅是课堂上的实施情况还是课后的一些总结改善计划等,必须督促教师认真完成德育教育渗透,不断加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文化文素养。
(二)教师有效结合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是通过专家的层层筛选和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其中安排的一些课程是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性格特点进行设计的,体现的是德育教育的相关理念,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视频以及图片,另外,还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毛主席、刘胡兰、更贴近生活的就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学会知道我们的国旗时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这个环节可以让小学生全部带上自己的红领巾,让他们看着自己的红领巾,教育他们这红色代表着众多英雄的鲜血,同时也是我国革命的胜利象征,红领巾时国旗的一个部分,教会学生爱护它,同时,更要爱祖国、爱人民,做一个国家需要的人。
(三)教师巧妙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式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能够在整个上课时间都聚精会神的关注课件,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海底五月》这部分内容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播放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去观看五月的海底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然后提问学生文中所讲述的一些海底世界主要有些什么动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效率高,还能明白一些种族相处的规律。
(四)将家庭德育教育列入课外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不论是科技还是人才都在随着时间的迁移产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校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从学校内部教学模式和家庭内部教育模式两方面出发的,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家长是学生除去教师以外的给他们影响最深的人,也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新的社会发展态势下,学校教育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合作,家长有效辅佐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在校内各学科的教师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教师在校内的德育教育可以请家长进行检验,家长在家里进行的德育教育,也可以请教师进行检验,两方面的促进作用,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发展环境。比如:教师在讲解《孟母教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短信、电话等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根据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等德育知识,家长利用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给学生讲一些人生道理,比如《沉香救母》、《卧冰求鯉》、《孔融让梨》等,第二天上课,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
三、结语
目前,国家教育部对小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教学质量达标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否则,他们是会成为一些具备高学历的机器。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教学的一个目标,帮助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同时在其他学科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结合各学科知识进行运用联系等,另外,还可以连和家长进行课外的德育教育渗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宋国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方法》[J].名师在线 2019-4-5
[2]段晓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 2019-3-25
[3]赵俊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9-3-20
[4]何秀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教学探讨 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