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德语阅读课程作为德语专业本科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德语阅读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重点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力图从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探索德语阅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德语阅读》系列课程属本科德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旨在锻炼德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扩充文化背景知识,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基本语法等德语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语语言特点的认识,增强语感,提高对德语的理解能力。西方的阅读学理论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发展已较为完备,经历了文法翻译法—听说法—表音法—建构整合理论—自上而下阅读法—交互作用法(强调图式理论)的发展历程。体现在阅读模式上可以总结“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模式等。
德语专业的阅读材料层出不穷,但是不像基础德语等有一个基本统一的全国性授课教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选择的自主性较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所有学生的教材。教材在阅读课中当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上课时采取的授课手段,这就促使教师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类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德语阅读作为一种书面交流的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这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理解,更是对渗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洞悉。通过德语阅读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德语各类型文章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顺利完成书面交际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精读与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易混淆
精读课和阅读均是德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课是对精读课的补充。两者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按照精读课的授课方式,在阅读课上抽出大量时间字斟句酌地分析每个生词的含义和用法,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使阅读课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学生不仅没有得到任何阅读技巧和方法的练习,而且逐渐沦为知识的接收器,没有真正从整体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无法真正做到有效阅读。
1.2 学生课前预习程度难以把握
教师是否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课前预习,一直存在两种观点:有些教师认为,由于阅读课课时设置有限,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利用字典翻查生词,基本读懂文章的大致含义,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有限课时讲解个别难以理解的段落即可;有些教师则认为,如果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文章大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学习和掌握有效阅读的技巧,所以零预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预习规律对教学效果也会有直接的影响。
1.3 学生对于阅读材料兴趣不高
传统阅读课多采用课本教学的方法,学生被动接受书面材料和老师讲授信息的输入,并未从多维度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容易走神,加之教材内容时效性差,或偏重于科技介绍,或与时政联系紧密,很多材料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并且因为生词较多,某些语法结构不符合传统语法框架,属于口语表达或者固定搭配,甚至在某一篇文章中需要结合上下文体会其特殊含义。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缺乏,上课提不起精神,影响最终做题成绩。
1.4 学生对文章理解障碍难以排除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障碍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课前已经将文中的所有生词都查过了,但是对于文章的很多地方仍无法理解:二是学生表示文章已经读懂了,但做课后题却总容易出错。此类理解障碍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第一种情况多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致。第二种情况的原因则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多是盲目的,没有带着问题去读,所以在读完文章做题时,往往会比较茫然,或是不知所措,或是回过头在文中再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效率相对比较差,答题的准确度也偏低。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技巧也非常值得的研究探讨。
1.5 课时数不足,阅读习惯不好
由于德语专业大部分学生是从大学开始零基础学习德语,所以课堂教授偏向于单词语法等基础性知识介绍,阅读课占比较少,导致学生对于阅读并不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为常常因为生词过多的原因,有时会陷入专注学习生词的情况,有时会导致部分学生中途放弃,从而陷入学不好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1.6 考核与评价模式单一
在教学中德语阅读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具体评价机制。健全德语阅读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德语阅读课程容易出现的问题,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革教学课堂模式:
(3)组织学生反思阅读技巧,总结出题策略,提升做题正确度。
(4)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引入小组讨论、互相提问、汇报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5)提升学生自学要求,引入词汇抽测、课外阅读报告形式,发挥学习过程对阅读能力的积极作用。
(6)引入简短而有趣的阅读材料,例如诗歌,名人轶事,短篇新闻等材料作为阅读材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7)引入形成性评价元素,分别从考勤和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信心和毅力、专注程度等)、课堂答疑环节问题的提出(考察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的解答以及课堂讨论时的口头表达、词汇检查、阶段抽测、长篇小说的读书报告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平时成绩,再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做出更客观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更加全面客观进行考核评价。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激發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文本解读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自由表述能力和批判思维均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项目名称: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教改项目“《德语阅读》教学授课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7YB03。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