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芹
在人类的交际行为中,存在语言交际方式及非语言交际方式。一般认为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构成语言交际方式。李庆祥(2007)认为非语言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语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和手段,非语言要素主要包括体态语、副语言、身体特征、环境因素等形式。广义的非语言交际范围包括聋哑人代替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时使用的手语;各种体育比赛、竞技活动中裁判员的种种手势和动作及比赛中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拍肩、摸头动作;甚至戏剧、舞蹈中演员的化妆、服饰、声音、眼神、表情和姿势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狭义的非语言交际是指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共有、获得了一个语言群体的认同、有时甚至世界范围内都能接受的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李庆祥,2007:112)。因为非语言交际种类很多,涵盖范围很广,所以非语言要素的分类没有统一性。
除了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辅助语言要素达到交际目的的非语言要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引用研究者纳普(Mark·L·Kanapp,1978)的分类。纳普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几类(张芸芸,2007):
a身体传达行为(面部表情、视线、手势、体态、姿势)
b身体特征(体型、毛发、发型、皮肤)
c环境要素(家具、装饰品、光、温度、色彩)
d空间要素(空间用法、体距、领域意识)
e副语言行为(音声特征、哭声、笑声、语调、吸气)
f接触行为(握手、抚摸、拍打)
g物品要素(化妆、服装、携带物品)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非语言要素的交际功能。
2.1 身体传达行为及其交际功能
一般认为,体态语包括各种肢体语言,如点头、摇头、招手、面部表情等。在交际行为中,体态语不仅是对语言要素的补充,在某些场合体态语能代替语言要素实现语言要素所达不到的交际功能。比如在禁止出声的场合,眼神和手势的交流或某个特定的动作能够代替有声语言使交际双方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如热播电影《战狼2》里吴京在野外自制弓箭时,黑人小女孩帕莎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支箭扎在一棵树上,树干冒出白色汁液浸染着箭头,吴京立马报以帕莎一个心领神会的微笑。帕莎默默地用行动教吴京利用天然的毒液制敌,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帕莎与吴京之间没有任何一句语言也没有文字提示,所有的交际行为都是在无声的环境下通过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暗示完成的。
在各类演讲中,演讲者的手势必须与演讲内容契合,不能给人突兀感,否则不但达不到演讲的效果还有可能让观众及听众产生反感的情绪。
关于面部表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以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为例,在播报国家重要领导人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或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情况等令人沉痛的消息时如果脸上浮现出轻松愉快的表情后果一定很严重。因此在这样的特定场合面部表情能够替代有声语言实现交际的目的。
在交际过程中,伴随着有声语言的目光、微笑等体态语对交际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眼睛只会看天花板的老师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一个面无表情的教师是无法调动课堂气氛的。相反,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的目光交流不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也能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多报以微笑会让学生感到满满的亲切。因此即便是讲授相同的内容,教师的肢体语言往往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让学生决定是否要集中注意力听课,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英姿飒爽的士兵,路人都会驻足观赏觉得赏心悦目,特别是在观看阅兵式时更令人有一种振奋的感觉。在日常交际中,有人通过握手的力度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的情况,也有人通过吃饭的体态语来判断一个人的为人,如夹菜时总是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的人一般会招人反感,在这种场景下很有可能收获别人的白眼,白眼也是一种典型的体态语,交际的双方中的一方用白眼表示无声的抗议或鄙夷。
在公众场合说话,有的讲话者声调抑扬顿挫、声如洪钟、站立如松,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信心十足,但是有的讲话者佝偻着背、低着头斯斯文文照着稿子念,甚至还可能会在说话的过程中把手撑在讲台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没精打采、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中国有“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老说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用于约束自己和弟子的那一套君子的行为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交际场合了,不能用“食不言”来约束现代人特别是应酬的场合的现代人,但是在当代社会餐桌礼仪仍然十分重要。在饭局上的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能无声地暴露个人的修养,比如小伙子第一次去女朋友家拜见女方父母,很多父母根据小伙子会不会在饭桌上主动给自己的闺女夹菜来判断这个小伙子对自己的闺女是否体贴。有人在饭局中无论哪一盘菜上桌都会用自己的筷子把菜翻个底朝天后再挑三拣四,这种人留给餐桌上其他人的印象一般都不会好,有人因此而失去生意伙伴或合作机会的例子不胜枚举。
体态语有时候比语言要素更能成果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饼干,有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不会明确说自己想吃,但是会眼巴巴盯着对方正在吃着的饼干,紧紧贴着吃饼干的小朋友甚至会凑到饼干前仔细“观察”。以上种种非语言表现比直接说“我也想吃饼干”更能真实反映想吃饼干的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即:想吃餅干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找对方索要。
2.2 身体特征及其交际功能
非语言要素的身体特征包括了服装、发型、体型、肤色、装饰等。
比如中国的俗话“人靠衣装”就说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服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味、修养、身份甚至社会地位。在中国有很多高级酒店门口都会立一块告示牌:衣冠不整者,恕不接待,由此可见服装这一非语言要素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服装和头饰并以此成为其民族的标志。
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肤色可以判断对方属于什么人种,通过体格不仅可以判断人种还可以大致判断出其生活的区域,比如在中国,典型的南方人和典型的北方人在骨骼大小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导致体格有明显的区别。
以服装为例,在中国历来有“热脱冷穿”的习惯,但是日本人特别是职场日本人会严格遵守“着替え”的传统,五一开始换短袖,十一开始换长袖。即便是气温较高的春夏交替时节,在中国的会场西装革履系领带发言的一般都是日本人,三九天穿单薄裙装给中国学生上课的日本女外教比比皆是,宁可冻得感冒打点滴也绝不会多穿一件厚外套上课似乎是日本女外教的一贯做法,因此大家普遍认为日本人耐热也耐寒。同样,中国人到日本后也会因为着装方面跟日本人有差别而很容易辨识。
曾经有一期电视节目做过一个游戏,台上站了三个人(分别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三人均一言不发,主持人要求观众通过三人的外形判断三人的国籍。结果很多观众很快就准确做出了判断。最容易辨认出来的就是日本人,因为日本人面对观众时不由自主鞠躬了。其次是韩国人,韩国人的面部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小眼睛、单眼皮,而且肢体语言明显与中国人、日本人有所不同。
在街头看到身上有纹身、抽烟、穿着暴露、戴鼻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甚至是很夸张的绿色的年轻人,大家第一印象会质疑对方是否是问题少年或不良青年。
2.3 副语言及其交际功能
在日常交际中,音声特征可以达到语言指令想要达到的交际效果。比如在下面的对话场景中:
妈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孩子:我想先出去玩一会再回来写作业。
妈妈:你去玩啊!(伴随着有声语言的是妈妈的不同于平常的语音语调)
孩子:……。
以上对话很简短,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矛盾很明显,妈妈一句“你去玩啊!”表面上看是同意孩子出去玩,但是妈妈的语音语调明显是表达不赞成,由此可知妈妈的真实意图是不同意孩子出去玩而是先写作业,孩子根据妈妈的音调可以判断妈妈的正确指令是“写作业”而不是“出去玩”。这一场景中妈妈的音调起了关键作用,成功达到了禁止孩子丢下作业先出去玩的行为的交际目的。
2.4 环境因素及其交际功能
按照研究者纳普的分类标准,环境因素包括家具、装饰品、光、温度、色彩等要素。人类的交际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环境可以影响交际主体和交际活动。比如网上盛传的韩国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入狱以后所居住的囚室整晚不允许熄灯导致朴槿惠晚上无法正常入睡,通过灯光对朴槿惠表达无声的控诉和反对,实际上比语言交际更有威慑力。
在很多公共场合,比如售楼部、酒店大堂,家具的布局、质感非常重要,很多售楼部或酒店非常重视对所在公共区域的桌椅、沙发进行精心布局,力求舒适、大气,以此吸引更多的顾客或回头客。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长江一带召开座谈会时有一个细节,即习总书记和无论哪个级别的政府官员面前摆放的杯子及毛巾都是統一的,不搞特殊化。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总书记平易近人、尊重下属的作风,拉近了习总书记和在场的各位官员之间的距离,这种主动营造轻松、平等的办公环境的行为比口头表达无数遍要平易近人效果更直接。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色彩的调配也很重要。比如研究表明,鬼片中的恐怖表情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怖,跟眼睛的眼白面积大小有直接的关系,眼白面积越大给人的视觉效果越恐怖,所以很多恐怖片为了营造令人恐惧的视觉效果无一例外会使用扩大角色的眼白面积的方式,让大片眼白配小面积的眼珠达到使观众觉得恐惧的效果。
温度对交际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初夏时节气温不高不低,微风习习,容易使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数九寒天则容易导致人做事的效率降低。
综上所述,非语言要素与语言要素一样,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成功实现交际,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但要正确运用语言要素,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更要学会灵活运用非语言要素。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基金号为:17XKY03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