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
关键词:朱长文;墨池编;书法教育
一、朱长文与《墨池编》
朱长文(?—1098),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吴县(今属江苏)人。其在未冠之年便举进士,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因父亲去世回家丁忧而离职,在北宋元祐年间被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他一生藏书、著述丰富,筑藏书楼为“乐圃坊”,相传有藏书两万余卷。据记载,朱长文曾著有《乐圃集》一百卷,在宋王朝南渡之后毁于战火,现在仅存残稿八卷。其亦长于书法理论,其所编撰的《墨池编》《续书断》等,颇为后世所重。
《墨池编》完成于宋熙宁七年(1074)八月,是仿照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体例,主要收录古人已经编成的书籍,汇集而成,因为搜文广博,前代的遗文得以借此考见。《墨池编》原为二十卷,明以后并作六卷,论述书学之源流,分字学一类、笔法二类、杂议二类、品藻五类、赞述三类、宝藏三类、碑刻二类、器用二类,共八门二十类。《墨池编》搜罗资料较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更广,凡笔法之奥秘,各家之品评,以及历代古碑、文房四宝等,莫不兼而备之。每卷末或篇末附加评论,对前代遗文考析得失,简附己见。
由于《墨池编》主要是编辑并整理前人成书,所以一般的书法论著中,只注意朱长文自撰的《续书断》部分,然而研究书法教育史却不应如此。因为无论是对前人书论的整理,还是自己撰写的书法理论著作,对书法教育所起的作用都同样重要,其书法教育功能并不因其编纂性质而降低。
二、《墨池编》的书法教育功能
正如上文所说,《墨池编》主要是编辑并整理前人成书而成的一部书法研究成果汇编,从这个角度讲,其书法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保存前人著录和进行系统的文献分类两个方面。
(一)保存前人著述,钩沉历代书家
前代书法论述,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就有可能因得不到整理而失传。《墨池编》广泛辑录了自汉至宋的书法理论资料,使大量前人著述得以保存。从朱长文的一些论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他钩沉古籍之良苦用心。如《墨池编》卷四中记载:
予既编此书十卷,复得索靖、杨泉、刘劭、王僧虔赋,惜其非完篇,张怀瓘、窦臮盖亦未尝见此,乃知古人论书之作甚多而传者鲜,吾徒可不为之珍录哉!至于书札所及,吾犹不忍弃也。
当朱长文把《墨池编》编撰到一半的时候,他偶然得到了索靖、杨泉等人的赋文,即使不完整,其亦感到异常珍贵,将这些文章重新编入其中。朱长文对古籍文章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墨池编》見到,例如传为唐代张怀瓘所写的《玉堂禁经》,就是靠朱氏《墨池编》得以保存的。《玉堂禁经》主要记录了书写技法,内容包含学习书法的基本要领,被后世誉为“二王笔法秘籍”。《玉堂禁经》用笔一节不但记载了“永字八法”,而且详细论述了顿笔、挫笔、驭笔、蹲锋、拵锋、衄锋、趯锋、按锋、揭笔九种用笔之法。该书对偏旁笔画的笔势和结体方法也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所有这些关于书法基础知识的讲解,都不应仅被看作是唐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内容,它既然通过宋人的编辑得以广泛流传,必然也在宋代乃至后世的书法教育中发挥着同样甚至更大的作用。此外,虞世南的《笔髓论》,欧阳询的《传授诀》《用笔论》,张怀瓘的《用笔法》和《书诀》,李阳冰的《笔法》等唐人经典论书之作,也多是凭借《墨池编》的收录而得以传播的。由此可知,朱长文《墨池编》的编撰在保存前人书法著述和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对书法文献进行系统分类,方便后人查阅和学习
《墨池编》是继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之后又一部著名的书法理论汇编,在结构上开创了分门别类的先河,葛承雍先生说此书是“分类研究书法的第一部著作”。朱长文在《墨池编》中将收录的前人著述分为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类,之前历代的经典基础知识与书法理论,通过朱氏的归类而变得一目了然,使读者能按照其归类迅速检索到所需的资料,加之朱长文在收录的著述后面加入了自己的评述,这也十分有助于读者的取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前人的诸多经典经验总结与思想精华,都在宋人中得以广泛传承与发扬。
三、《续书断》的书法教育功能
上文中已经提到,《墨池编》中最能体现朱长文书学思想的,是其自撰的《续书断》。《续书断》是《墨池编》中的第九、十卷,是仿唐人张怀瓘《书断》体例所写,所收录书家也均为《书断》中之所未收录者,《续书断》因此得名。在该书的《序》文中,朱长文亦表明了其撰写此书的目的:
神宋受命,圣圣继明,云章宸翰,艺出天纵,炳如日月,发如龙鸾。天下多士,向风趋学,间有俊哲,自为名家。……虽然,学者犹未及晋、唐之间多且盛者,何也?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予虽不能,每怅然为之叹息,于是集古今字法书论之类为《墨池编》,其品藻者得三家焉,曰庾肩吾、曰李嗣真、曰张怀瓘,而怀瓘者为备。然自开元以来,未有纪录,而唐初诸公,虽有其传,而事迹缺略,或未尝立传,于此编为缺。于是用怀瓘品例,缀所闻见,断自唐兴以来,以至于本朝熙宁之间,作《续书断》,庶近时抱艺君子,于此具见,而不学者观之,亦思勉焉。
可知此书之撰写即是为了矫治唐末五代之乱后“师法罕传”“秘不相授”的学书之病,广收古今字法书论,使学书不再仅仅通过师徒相授或父子相传。在这种目的的主导之下,《续书断》的书法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诠释审美标准,引导后人师法张怀瓘在其《书断》中首次提出了神、妙、能三种论书标准,但是其只是提出,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其中的内涵和标准。朱长文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不足,并在《续书断》中对这三品做了阐述和解释:
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神圣之神、妙道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
对神、妙、能概念的阐释,一是为书法的评定规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二是对所收录书家做了等级划分,这就相当于给学书者提供了一个书法家的排行榜,为后人在师法对象的取舍上提供了明确的参照。
(二)推重唐人书法,倡导学颜风气
朱长文一改此前书论中言必魏晋的思想,朱长文在“神品”中丝毫没有提到魏晋书家,只列出了颜真卿、张旭、李阳冰这三位唐代书法家。之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原因是其为《书断》续作,魏晋名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早已论及。但这种推重唐人的倡导,也确实引领了后人对此三人的师法,尤其是对颜真卿的师法。朱长文的这种重唐推颜的思想,与欧苏等人倡导颜书以及《绛帖》收录颜书等做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颜真卿书法在宋代的流行与普及。
朱长文在《续书断》中首重颜真卿书法,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朱长文肯定受到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的“以人论书”观的影响,其对颜真卿忠义节操的崇拜溢于言表,如《续书断》云:“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其次,颜真卿书法体制不一,随兴而发。在对法度的掌握已经相当娴熟的基础上,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写出风格各异而又书文合一的上乘书法者,恐怕也只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高层次的书法家才能做到。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云:
(颜真卿)碑刻虽多,而体制未尝一也,益随其所感之事,所会之兴,善于书者,可以观而知之。故观《中兴领》,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像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余皆可以类考。
由此可见朱长文对颜真卿书法的仰慕与钦佩。
再次,颜真卿书法中含有篆籀之气。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的书法审美侧重。朱长文推崇颜真卿书法中的篆籀义理,应当与北宋金石学、文字学兴起的时代背景有关。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朱长文对书法中的篆籀之气以及书法中体现的文字学功底格外重视。《续书断》中云:“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疏,拘而不拙,善之至也。”“古之书者,志于义理而体势存焉,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者,为其通于书之义理也……自秦灭古制,书学乃缺,删繁去朴,以趋便易,然犹旨趣略存,至行草兴而义理丧矣。钟张羲献之徒……岂知有源本。惟颜鲁公作字得其正为多,虽与《说文》未尽合,盖不欲大异时俗耳。”可知,朱长文认为,在书法中所蕴含的篆籀之意以及文字学功底方面,魏晋时期的钟张羲献均不能与颜真卿相提并论。
(三)注重书家人品,强调人书合一朱长文“书品因人品而贵”的观点,与苏轼“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的观点十分契合,这又主要表现在朱长文对所收录人物品质的注重上。如上文所述,朱长文推扬颜真卿的原因之一,就是颜真卿的忠义品质。《续书断》在评价其他人的书法时,往往也将书品与人品紧密联系起来,举数例如下:
(唐太宗)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欧阳询)其正书,纤秾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
高宗立,二贤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观风。及二后废立,遂良固谏不从命,贬爱州刺史,岁余卒。呜呼!故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褚公有之。
帝(唐文宗)有求志之意,而不能倚忠塈谗,尝便殿举袂曰:“此三浣矣!”(柳公权)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涤之衣,此小节耳。”其切直多类此。
《续书断》中经常出现类似赞颂书家人品的评价,这种“书品因人品而贵”的观点,对后世的书法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亦是《续书断》中所蕴含的书法教育功能之一。
(四)主张技道兼修
宋代书法家将书法提升到了“道”的层次,他们普遍认为学习书法就是一个由技至道、由技至德的过程。在这种学书思想的基础之上,朱长文进一步提出想要实现这种由技至道的过渡的方法:“技之至精者,父子所不能教;理之至妙者,文字所不能传。盖目击而道存,志专而神凝,乃可以至矣。”朱长文认为,要想把书法提升到“道”“德”的层次,仅仅像前人那样依靠师徒相授或者父子相传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的,应该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志专神凝”,自己去感悟书法中蕴含的奥妙。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朱长文对张旭的评价来了解其想表达的书法教育内涵。朱长文评张旭“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朱长文强调张旭“志一于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鼓励时人学习书法要持之以恒。“以君(张旭)之资,犹且博观而后至,然则学固不可以已乎!”此语中肯而具有启发性。张旭具有如此天资,还依然苦学不已,以此激励学人。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朱长文“志一于书”“积虑于中”“博观后至”的学书观。
总之,无论从《墨池编》的编写初衷,还是从编写原则来看,其中的书法教育意义都极为凸显。很多珍贵的前代书法理论都凭借《墨池编》而得以保存。在《续书断》一文中,对书法审美标准的诠释,“以人论书”观的发扬,以及对“技道兼修”的独特见解,不但能体现朱长文的书学思想和学术观点,而且与社会上其他的教育媒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北宋时期的书法教育体系。北宋人及后人对其中观点的大量引述,甚至北宋尚意书风的形成,都体现了《墨池编》在书法教育领域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