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重心向移动端转移,在线教育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时期的在线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和分众化两种分化趋势。一方面,学习人数增多,在线高等教育迅速普及,来自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供给更多的学习者,大众学习内容高度趋同。另一方面,根据每个学习者既有水平和个性定制学习计划的新模式也流行开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在线教育 高等教育 移动互联网 教育创新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6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技术创新与方法应用”结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235-01
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98.6%[1],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重心正在向移动端转移。4G网络的普及使得在线教育用户摆脱了对Wi-Fi的依赖,学习的时间地点更加自由。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教育工作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在线教育的用户已达1.44亿人,其中,移动端用户占1.20亿[2]。同时,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比个人电脑更为私人,使得在线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展现出了新的特性。经过了初期的野蛮生长,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行业,其中高等学历和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占比高达80%[3]。观察移動互联网时代的在线高等教育,会发现它同时呈现大众化和分众化两种分化趋势。
一、大众化趋势
大众化趋势不仅体现为学习人数的增加,也体现为学习内容的趋同。无论是中国大学MOOC还是可汗学院上的高等教育课程,学习者最多的大部分是名校名师课堂录播,而且多为人文类课程。
初学者在对所学领域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优先选择一流高校或明星专家提供的课程。这些课程在累积了大量人气以后,声名远播,或成为热门课程出现在学习平台的黄金位置,又变成后来者的首选。在线高等教育学习者中又有不少不以学历证书为目的的学习者,他们大多选择学习门槛低、专业要求不高的文学、历史类。以上两个原因使得这些课程变成了百万点击的热门课程,而没有知名背景的教师的课程通常无人问津。
名校名师课堂录播虽然能解决传统教育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但也存在着交互性不足的缺陷,容易使学习者陷入浅层次学习,继而丧失学习动力。据统计,MOOC学习者的学习完成率不到3%。[4]直播课程恰好弥补了录播课程交互性不足的弱点。直播课程保留了录播课程“一对无限多”的优点,“弹幕”和评论还提供了学习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可能性,模拟课堂教学的环境,有利于加强学习的“粘性”[5]。
二、分众化趋势
与此同时,在线高等教育也表现出分众化的趋势。传统的学校学习是由教师按一定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学生通过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现在,一套“学生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提出个人的学习目标,老师从已有的教学资源中挑选学习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的全新学习模式正在成为流行。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工作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接触知识,组织教学活动。老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范围制定教学计划,又要根据学生的日程安排、性格爱好来安排教学进度和方式。
多年积累的海量教学资料库让每个人都拥有“私人订制”的教学大纲和进度成为了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学习带来了便利,使得每个人都能拥有“私人教师”的梦想得以实现。继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拍照搜题、批改试卷后,不少在线学习平台尝试着让人工智能来测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并按其制定学习方案。还有些机构大胆地使用人工智能授课。移动端在线高等教育平台拥有比电脑端更多的权限,比如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地理位置、作息时间、好友情况,甚至面部表情。这些学习大数据帮助人工智能筛选并推荐给每个学习者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由于学习试错成本高昂,学习者面对创新模式态度谨慎,完全由人工智能授课的课程目前接受度不高,主流的教学模式是人工智能老师+真人老师合作的双师课堂。有的由真人老师直播授课,人工智能匹配推荐课程并布置批改作业,有的由人工智能授课,真人老师互动答疑。
在线高等教育行业虽然初步成熟,但其发展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学历认证问题。因为缺乏一套完善的在线学习的监管和认可机制,我国现有的学历认证仍以传统的学校教育为主。虽然已有不少学校将网络课程融入了传统课堂教学,但是如何实现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互通,打造全面在线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保障[6]。想要如Coursera一样推出和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合开的硕士学位课程项目尚有许多制度和法律问题未解决,不过可以以和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为开端。Udacity的纳米学位(Nano Degree)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02):13.
[2]人民网. 《2017-2018中国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报告》发布[EB/OL].2017-11-24.
[3]艾瑞咨询. 淘金时代结束: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9-02.
[4]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50-57.
[5]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志,2017(01):52-59.
[6]潘懋元,陈斌.“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7(01):3-8.